返回首页

平稳度过“季末考” 货币市场资金面迎来“美好时光”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综合

  编者按:月初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极为充裕。上周,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跌破2%,回到2016年流动性十分宽松时期的水平;7天期回购利率R007和DR007均一度跌至2.5%甚至更低,而央行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水平为2.55%,回购市场利率与央行批发利率之间发生倒挂,这是过去一两年多来未曾出现过的情况。这些情况表明,在季末财政支出、定向降准实施等因素推动下,短期流动性过于充裕。

  市场人士表示,2018年6月末算得上近年来最为宽松的季末,资金面几乎未出现较大波动即已平稳度过,但下半年或难现如此宽松的资金面。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强劲,货币政策总量将维持稳健中性,温和通胀给其边际宽松留出空间。不过货币政策操作难言宽松,未来仍需在去杠杆、防风险与稳增长之间求最优解。  

近期资金面“想象不到的宽松” 降准有望对冲7月缴税扰动 

  “最近资金面想象不到的宽松!”有市场人士感慨。

  有数据为证:近期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曾一度达到1.95%的低点,3个月期Shibor为低至3.68%,均为近3年来最低点。不仅如此,无论是短期隔夜拆借资金价格,还是中长期流动性资金价格,几乎都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

  Wind数据显示,7月9日,隔夜Shibor利率为1.991%,银行间与交易所隔夜品种利率为2.00%和2.05%,银行间与交易所7天品种利率为2.62%和2.41%。

  “目前资金面确实比较宽松,交易所和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已经突破了前期的低位,向2015-2016年的位置靠近。”7月10日,北京某大型券商固收部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资金面将好于去年同期,“去年央行有意让资金面偏紧,来促使金融机构降杠杆;今年来看,可能杠杆率已经到了相对合意的位置,所以从决策层的角度,或许没有必要把资金面压得太紧。”

  数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均表示,2018年6月末算得上近年来最为宽松的季末,资金面几乎未出现较大波动即已平稳度过,但下半年或难现如此宽松的资金面。

  资金面平稳度过“季末考”

  季末通常是各类金融机构的大考,但刚刚过去的6月,机构并未感受到太大的波动。

  6月中旬,隔夜Shibor在2.6%的位置上下浮动,银行间隔夜、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分别在2.6%和3%上下浮动。至6月25日,跨季的7天品种开始率先上行,银行间和交易所7天期回购利率分别升至4.02%和6.55%;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则在6月29日达到3.16%的高点,而波动更大的交易所隔夜回购利率在6月28日达到9.50%的高点。

  “之前到了季末,波动幅度都比这次大。银行间7天回购能达到5%以上,交易所隔夜、7天大多都会升破10%。”7月10日,某股份行资金交易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季末未引起太大资金面扰动,“主要跟降准有关,6月下旬发布降准通知后,加上央行工作会议改变表述,进一步加强市场信号,使得尽管资金还没到位,但资金面宽松的预期已经开始对市场产生影响。”

  6月25日,央行发布降准公告,预计约释放资金7000亿元。6月28日,央行在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的内容,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此前“合理稳定”的表述被“合理充裕”替代,且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表述后,加入了“松紧适度”这一新表述。

  今年4月25日,央行曾开展过一次“置换式降准”,对冲到期MLF后释放资金4000亿元。而此次降准带来的资金面宽松效果,与4月份时不尽相同。

  “4月份降准后,对银行而言相对比较松,但非银机构就比较紧。”前述北京券商固收部交易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非银机构在4月份降准后资金仍然紧张,主要原因是彼时“很多非银机构选择了加杠杆策略,对短端的资金面相对来说没有预估好,所以出现了降准但资金利率反而上升的情形。”

  “这一次机构相对来说比较理性,而且前期杠杆已经快要加满,使得这次加杠杆的需求没那么大,所以降准对资金面的影响就显现出来了。”上述交易员说。

123456下一页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