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品种高位分化 机构呼吁冷静看待“抱团”现象
昨日,A股市场摆脱了上周的低迷态势。三大股指集体回升,沪指重新站上3500点整数关口,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单日涨幅均在2%左右。
更为重要的积极变化来自行情结构。截至昨日收盘,沪深两市有2011只个股录得上涨,上涨家数创近6个交易日最高,极致的“一九分化”现象暂时消退。
昨日,在部分中小市值股票反弹之际,白酒、新能源等前期“抱团”品种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内部分化。酒鬼酒、隆基股份、亿纬锂能、阳光电源等热门“抱团股”逆势下跌,显示资金筹码有所松动。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机构讨论的重点依旧围绕“抱团”两字。整体看,最新的分析观点对机构“抱团”行为已渐趋谨慎,认为部分“抱团股”的高估值可能酝酿潜在的波动风险。
中泰证券非银团队认为,过度“抱团”现象可能引发的潜在影响和风险包括:
一是可能造成市场融资功能减弱,资源配置能力下降。过分的头部集中意味着较大的估值分层,中部及尾部公司估值长期折价,市场价值甚至远低于其内含价值,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股市的融资功能和一级市场投资。
二是公募基金行业向头部集中,可能带来风格与持股的进一步趋同,背后是公募等机构的考核机制和“选美”标准趋同,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驱动。此外,明星基金的头部效应,也将强化“自我循环”。
三是“抱团股”的高估值可能酝酿潜在的波动风险。目前,基金前50大重仓股估值(PE,TTM)均处于历史高位。高估值对流动性边际变化的敏感度极高,一旦市场赚钱效应减弱甚至消失,市场可能进入“赎回基金——抛售持股——‘抱团’瓦解”的负反馈中。
上周末,招商证券量化团队发布了题为《若机构“抱团”瓦解,该何去何从?》的报告。该报告主要从过往4轮“抱团”瓦解前后市场和行业的行情走势,探讨了一旦“抱团”瓦解发生,投资者应如何进行股票配置。
据招商证券定义,A股历史上的4轮机构“抱团”(不包括本轮)分别是:2003年至2006年的周期板块“抱团”;2006年到2010年的金融地产板块“抱团”;2010年至2014年的第一次消费板块“抱团”;2015年至2016年的科技板块“抱团”。
招商证券通过定量分析,认为投资者对于“抱团”瓦解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回顾过往4次“抱团”,在“抱团”瓦解期,原先“抱团”的板块收益显著跑输市场,若不进行行业重新配置,将承担较大的相对损失。
招商证券建议配置两类股票以规避潜在风险:一是股性较强的股票(高贝塔)和营收能力强的公司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收益,二是低估值个股。
开源证券策略首席牟一凌此前多次强调近期应“持币过节”,并建议投资者重新审视过去一到两个月内基于增量资金“抬升估值”的交易逻辑,冷静思考未来的变化。
牟一凌表示,可以明确观测到,近期市场震荡中,机构重仓股仍在被融资资金净买入,而其他的两融标的在被净卖出,这反映“核心资产”中的趋势投资者正不断增多。
但长期看,股票的收益率回报源泉是ROE(净资产收益率),A股历史上从未有板块出现两年以上的年化收益率跑赢ROE的情形。在2020年股市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许多行业板块已出现年化收益率大幅跑赢ROE的现象。在2021年,这些行业大概率会迎来“还账时刻”。(费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