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融类企业IPO生态摸底:强管控效应或致进度放缓

微信21世纪经济报道

  “让路”等因素共促

  和当下上市进度迟缓相比,金融类企业过去曾是监管政策鼓励上市的对象。

  无论是银行或是券商,监管层都曾希望其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扩大资本实力以满足监管要求,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在证券期货行业,证监会曾要求券商、期货公司提交三年补充资本规划,鼓励其上市募资。

  不过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监管层鼓励金融类企业上市的大方向并未改变,但当下或有诸多因素考虑,共同促使当下的金融类企业上市出现批文难产、取消审核、进度迟缓等问题。

  首先,监管层或考虑让资本市场更多服务实体企业或独角兽上市,引导资金“脱虚向实”,转而压缩金融企业上市进度及空间,加之今年独角兽政策需要吸纳市场资金,因此政策调节上不排除让金融企业为其他企业IPO进行让路的情况。

  “从当前的监管态度上,监管层不再那么鼓励金融类企业上市了。”上述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亦表示,“因为大方向上政策鼓励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型,但促使银行等机构上市无疑又在强化间接融资能力,而且加剧了资金的流转环节,即银行获得资金再流向实体。

  “目前鼓励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而此前资金在金融机构间空转套利的现象很多,金融企业过多的IPO有一级市场资金‘脱实向虚’的嫌疑。”该人士称。

  其次,金融企业资产体量庞大,上市往往伴随较大规模的发行量和较高的募资金额,这容易给市场构成冲击,而今年下半年以来,二级市场的连续下行压力也在给一级市场增添压力。这一情形下,金融企业则有可能成为当下调控发行节奏的“重锚”。

  再次,今年央行等监管部门在抓紧落实金融控股新规,而银保监会、证监会也在强化对所辖金融机构的股权管理,并出台相关配套规则。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不少IPO进度放缓的机构背后,其股权或股东背景存在问题,这也成为今年不少金融企业上市的新障碍。

上一页1234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