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企业IPO生态摸底:强管控效应或致进度放缓
或被特别对待
相比于券商和险资,绝大部分银行的上市进度仍在稳步推进。例如5月份过会的郑州银行已于上月拿到了IPO批文;而7至8月期间,亦有包括重庆银行、浙商银行在内的不少于5家拟上市银行更新了审核状态。
不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在IPO、再融资审核中几乎未曾品尝“败绩”,其“逢会必过”的判断已深入人心,但近来这种惯性也在被监管层逐一刺破。上市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已出现在一些中小银行身上。
7月初,行将上会的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青岛农商行)因证监会的一纸“待核查”公告而被取消审核。仅仅一周之后,证监会再度宣布,原定于次日首发上会的浙江绍兴瑞丰农村商业银行(下称瑞丰农商行)也被取消审核,对此证监会解释称其有相关事项需进一步核查。
由于此前尚无银行类机构的IPO出现问题,上述两家农商行上会前的取消审核亦让市场感到意外。
“过去银行的IPO、再融资都是‘稳赢’的,因为存在对口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通常具有较为规范的治理结构,这也让业内对银行业产生了逢会必过的错觉。”申万宏源证券一位投行人士指出,“但近期多个案例已经把业内这种‘否决不上银行’的思维惯性打破了,相信未来这类企业申报上市可能会更加谨慎。”
与此同时,另一项备受关注的无先例事件则是发生在再融资领域,那就是南京银行的定增申请被否。8月初,南京银行公告称其14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未能通过核准,就在此前其定增计划已通过银监会审核。
在此之前,南京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已先后累计融资达296亿元。
对比同行业情况,先前农业银行千亿规模定增、张家港行的可转债以及贵阳、宁波两家城商行的优先股上市均未发生被否情形,因此该事件的“无先例”特征,或亦传递出金融类企业审核从严的监管信号。
8月中旬,21世纪资本研究院从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处获悉,上述诸多金融类企业上市放缓迹象的内因,是监管层强化对金融类企业上市的管控,并将金融类企业的上市进度“调出”常规的拟IPO企业排队序列。
“现在金融类拟IPO企业已经不参加普通IPO企业的常规排队了,而是被监管层特别对待,所以无法根据开始排队及节点时间来推断上会日期;而且目前也并不鼓励金融类企业的上市。”上述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