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金融类企业IPO生态摸底:强管控效应或致进度放缓

微信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监管层鼓励金融类企业上市的大方向并未改变,但当下或有诸多因素考虑,共同促使当下的金融类企业上市出现批文难产、取消审核、进度迟缓等问题。

  金融类企业的IPO一直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但自5月份以来该类企业的上市进度似乎呈现出放缓趋势。

  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以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为例,自5月9日以来处于IPO排队状态的多家券商、期货公司再无更新公告,而亦有三家券商处于已过会、未发批文的状态。

  这种现象并不局限于证券期货行业。因回A上市备受关注的中国人保在6月份过会后,其批文也迟迟未能拿到,而更有部分农商行在上会前夕被取消审核。

  种种迹象显示,金融类企业的上市乃至再融资进程正在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综合多方信息后我们认为,导致当前金融股IPO进度出现降速的原因来自监管政策、二级市场压力、“让路”实体企业及独角兽融资等多个方面。

  但我们同时认为,促进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补充资本金,提升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当下亦有重要作用,而在二级市场下行压力渐消,宏观政策转型的趋势下,金融股的IPO节奏有望逐步回归常态。

  进度放缓

  金融类企业一直以来是IPO队伍中的“少数派”。

  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发现,今年年初截至8月14日,共仅有6家金融机构完成发行上市,其中包括两家银行——成都银行(601838.SH)、长沙银行(601577.SH),三家券商——华西证券(002926.SZ)、南京证券(601990.SH)、中信建投(601066.SH)以及一家金融租赁公司江苏租赁(600901.SH)。

  虽然数量上较去年同期还增加了3家,但金融类企业的上市进度却在多个维度出现了滞缓信号。这一现象并不难于察觉——21世纪资本研究院发现,已有多家拟IPO金融机构出现了已过会但迟迟未能发行的的情形。

  其中最被市场关注的莫过于早在6月5日就已过会的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保)。

  早在2012年,中国人保就已成功登陆港交所,而此次A股上市进度能否顺利推进,这决定着其能否成为国内第五家“A+H”的保险公司。而如今距离过会已达两个多月,中国人保的上市批文却迟迟未能获得。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