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宁波集中供地收金近360亿 新一线城市热度不减

郑娜第一财经

  长三角城市的火热,在宁波依然持续着。

  5月27日,对于宁波来说,可谓“双喜临门”。

  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公布的《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上,宁波在2020年短暂离开新一线城市名单后又回到了队列之中。

  同日,宁波首批集中供地完成,29宗地块成功出让,出让面积合计约1981亩,总成交金额达到358亿元,地块涉及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北仑区、镇海区、奉化区6个区域。

  宁波上次宅地出让要追溯到3月初,如今“断粮”近三个月的土地市场,其热度自然不可小觑。粗略统计,在29宗出让地块中,共有19宗地块达到地价上限,封顶率约为65.5%;溢价率在25%及以上的地块共有17宗。“今天(27日)最后一块地是安置房。安置房都进入保障房竞拍环节了。难以想象。”有关注宁波土拍的市场人士说。

  在这场争夺战中,绿城中国成最大赢家,共拿下6宗地块,总建面约80.4万平方米,涉及金额97.7亿元;宁波本土房企荣安拿下5宗地块,总建筑面积约43.1万平方米,涉及土地金额70.58亿元。

  成功补仓的另一面,依旧是有限的利润空间。某华东千亿房企投拓人士表示,在宁波市场,楼面价与限价的价差在7000元左右时,该项目是可以保本的状态。而据宁波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钟永金观察,此次土拍中,多宗地块的价差已压缩到了6000元左右。

  绿城拿地近百亿

  作为浙江省内GDP总量仅次于杭州的城市,“新一线”宁波的首批集中供地吸引了众多房企的关注。除了宁波本土房企荣安、浙江中小房企德信之外,万科、龙湖、保利等头部房企也积极参与了此次竞争,粤系房企越秀地产、海伦堡亦有所斩获。

  其中,5月26日,越秀地产以11.4亿元拿下了鄞州区一宗地块,首次进军宁波。

  万科和宁波城投贡献了本次土拍中楼面价最高的地块。26日,该联合体经过49轮竞价+92轮竞自持后,以22.5亿元的总成交价摘得海曙区鄞奉片区一宗地块,成交楼面价26978元/平方米,溢价率25.48%。亿翰智库数据显示,该地块较周边地块近一年成交楼面均价上涨15%,实际楼面价已突破3万元大关。

  地块成交总价最高的地块便由绿城获得。绿城以29.92亿元的总代价获取北仑区一宗地块,成交楼面价8357元/平方米,溢价率达29.97%,竞配人才房7600平方米。

  在杭州首场集中供地上颗粒无收的绿城,此次在宁波大显身手。除了上述地块,绿城在26日还独立获取了2宗地块,合计成交金额约为57.2亿元,溢价率皆在24%以上,竞价轮次在百轮左右;同时,还与宁波轨交联合拿下了江北区一宗地块,成交金额为25.6亿元,溢价率达到了30%。27日,绿城持续发力,在镇海区连下2宗地块,成交金额分别为10.8亿元、4.2亿元,溢价率均达30%。

  绿城之外,本次土拍中斩获颇多的是宁波本土房企荣安地产,在与德信联合拿下3宗地块的同时,另独自斩获2宗土地,共涉及金额约70.58亿元。

  房企轻利润重去化

  在宁波拿地的开发商仍要面对有限的利润空间。好地研究院测算,26日成交的11宗纯宅地中,按上限价格毛坯销售(其中2宗为精装要求销售测算),平均预期销售利润率0.75%,较一季度略有下降。

  具体来看,温州时代在奉化锦屏拿下的宅地,实际地价达到1.03万元/平方米,较其2019年5月拿下的相邻地块地价上涨2206元/平方米,2年地价涨幅27%,而且本次新房限价较之前地块实际售价下降2.8%。

  “此次出让的29块地中,主城区地块的限价比此前同类地块的限价还要低500元左右,政府对新房价格卡得很严格。”某宁波市场人士表示。

  无论利润空间如何,对于房企来说,去化和流量是眼下更紧要的事。而宁波可以提供这样的保证。

  宁波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钟永金向记者表示,宁波市场一方面比较热,另外一方面,新房限价较低,使得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且其间价差较大,因此会有客户去买新房、摇号,出现很多网红盘。

  “事实上,如果把整个城市切分成小板块,就会发现每个板块在卖的项目只有一两个,购房者的可选择空间并不大,库存也很少。”钟永金表示。

  同时,近期宁波新房价格也仍在上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4月,宁波新房销售价格环比分别0.5%、0.5%、0.8%、0.6%,其中,4月同比上涨5.9%。

  在今年4月份被住建部约谈后,宁波推出了扩大限购圈、对热门学区二手房建立指导价等各种政策加大对市场调控。

  5月21日,宁波再度出台政策,明确规定宁波市六区内国有土地上住房被征收人以及集体土地上住宅被拆迁人以无房家庭名义优先认购新建商品住房的,所购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证书之日起限售5年。以此遏制拆迁集体、个人资金流入房地产投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