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节能标准亟待升级扩面

潘卓然 经济日报

  国务院日前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其中“标准”一词被反复提及。近年来,我国节能降碳取得积极成效,但离“十四五”的约束性指标尚有差距,为加大节能降碳工作推进力度,节能标准亟需升级扩面,更好发挥标准的引领约束作用。

  节能标准是目前全球公认的最为经济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作为衡量能源利用效率的标尺,节能标准是开展节能降碳更新改造工作的技术抓手:一方面推出强制性指标,为行业企业节能划定合格线;另一方面制定推荐性指标,通过立标杆的方式,引导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

  通过制定实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我国平均每年可节约用电超17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近1亿吨,可见节能标准作用巨大。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各行各业发展提速,现有节能标准相对有些“过时”,存在指标不够先进、覆盖范围不广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应紧贴行业发展变化,加快节能标准的升级扩面。

  节能标准推行明确的量化指标,供企业对标查找问题,开展能效诊断等节能工作。数据是节能标准制定的基础,为此应不断健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统计核算体系,提高数据质量,为行业企业节能提供先进、科学、可行的节能标准。

  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做好节能标准工作的“填空题”。不论是相继建成落地的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还是走进千家万户的智能家电新型产品,节能标准不能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中缺失。

  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是项长期工作,完成“双碳”目标任务需要扎实推进。随着我国节能降碳工作有序展开,未来将出现更多高水平节能标准,助力千行百业实现降碳目标。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