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央行买卖国债的几重意义

21世纪经济报道

  孙立坚(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财政部撰文称,中观机制上,要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金融改革的协调配合,完善基础货币投放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支持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同日,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其实早在3月底,市场便掀起过一轮关于央行进场购买国债实现基础货币投放的热烈讨论,对于当前央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国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则是各执一词。而此次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相继就此问题在媒体上表态则被认为是一个新的进展,许多市场分析据此判断,这是对央行增加购买国债规模一个比较明确而肯定的信号,是政策转向的预示,也蕴含着一种新货币政策机制的可能。

  当前央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国债,类似的操作也早有先例。历史上,中国央行曾在1997年尝试国债买卖操作,但受限于市场深度、广度不足,很快中止。此后多年来,我国国债市场有了持续、长足发展,为央行开展国债买卖操作提供了条件。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其实是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一种手段。而且,这一方式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央行利率目标管理的有效性,能向市场更清晰地传达货币政策的意图,也能起到央行对市场预期管理的效果。这与美联储、日本央行等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购债模式有所不同,也并非大规模货币宽松的启动,而只是货币政策工具箱中的一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因此,在笔者看来,央行若重启国债购买,进一步增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将有三方面意义和影响值得重点关注。一是为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增加了金融工具品种,提高了央行对市场预期的管理能力。国债作为政府债券,拥有政府信用支撑,违约风险极低,适合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作为流动性的补充。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列示了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六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就有“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因此在当前常用的回购交易、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传统品种基础上增加国债买卖,有利于增强货币市场流动性。须注意的是,作为多个货币政策工具中的一种,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适量规模的国债,只是调节短期流动性,而不会带来货币超发的问题。

  第二个意义在于财政结构方面,国债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有利于改善短期财政流动性与资金长期配置的平衡问题。这对于财政的资金利用效率而言也是一种优化手段。过去财政资金投入的回款周期较长,容易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增加国债在公开市场的交易,可以使得财政支出的结构更合理,既有长期的资金配置也有流动性补充。这将促进财政资金的周转,让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协同发力,也使得财政支出结构更加稳健良好。

  最后一点是目前讨论中鲜少提及而笔者认为同样须予以关注的,即对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以政府债券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的一种安全资产,违约风险极低,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培育,未来可能成为各国央行持续大量购买的流动性良好的债券品种,以及市场资产组合优化的一种安全资产补充。相较于日美,中国政府的财政情况较为稳健,在规避风险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国债可以为国际市场提供一项安全资产的选择。可以看到,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有利于未来金融开放的投资环境的优化,而且进一步吸引非居民投资者进场推升国债的交易,也将使得货币市场日益成熟。这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良好渠道,有利于促进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市场的流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