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两强两严”将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强监管 防风险 促发展——资本市场新“国九条” 系列观察

  ●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 国浩金融证券合规委员会主任 黄江东

    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 陈江松

  新“国九条”充分体现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强调要坚持稳为基调,要强本强基,严监严管(简称“两强两严”),以资本市场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笔者认为,如果说2004年“国九条”的精神实质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股权分置改革,2014年“国九条”的精神实质是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那么2024年新“国九条”的精神实质则是“两强两严”,这是解决当前资本市场深层次矛盾的需要,是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需要。

  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分别代表了投资端和融资端,两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强本强基”理念在新“国九条”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强本”方面,必须真诚善待投资者,更好地服务投资者,从法律、制度、监管执法和司法上进一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吸引更多投资者特别是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必须坚持监管的政治性、人民性,始终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更加有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助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

  在“强基”方面,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让企业更好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投资价值。如果上市公司质量不行,缺乏持续创新发展和盈利能力,保护投资者利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从谈起。新“国九条”从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加大退市监管力度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特别强调从源头上把关,不能把不合格的公司带到二级市场上来,如果公司本身就是带病上市甚至造假上市,只为圈钱、套现而来,这种情况下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无异于与虎谋皮。要加强上市公司全链条监管,特别是要严打造假,严格规制大股东违规减持,加大分红监管力度等。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加大市场出清力度,不合格的公司“应退尽退”,净化市场生态。严监严管,就是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在市场监管方面,要实现监管全覆盖,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针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等各领域、各主体、各环节,全面检视并加快补齐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对问题机构、问题企业强化早期纠正,对各类风险及早处置,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露头就打,对重点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重点严打。在队伍管理上,证监会将刀刃向内,严抓严管,着力打造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监管铁军。“严监严管”在新“国九条”中处于突出地位。全文中,“严”字共出现了20次,“监管”出现了33次;九条规定中,有七条涉及“严监严管”,内容包括上市公司监管、机构监管、交易监管、监管队伍建设等。

  中长期来看,新“国九条”所确立的“两强两严”核心监管理念可能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批配套规则将迅速出台。新“国九条”与证监会会同相关方面组织实施的落实安排,将共同形成“1+N”政策体系。3月15日,证监会已集中发布4项配套制度。4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并就6项规则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显然,还将有一大批配套规则迅速出台。

  IPO堰塞湖有望缓解。新“国九条”再次重申“强化发行上市全链条责任”,对于欺诈发行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要坚决重拳打击,让其“倾家荡产、牢底坐穿”,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一体追责,让其痛到不敢再为。一些潜在投机者将很可能不敢申报,排队中的申报者则可能撤回申请,未来IPO排队现象应有所缓解。

  上市公司监管将持续从严,立体追责成常态。在“严监严管”的监管导向下,预计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将持续从严,上市公司被调查、处罚成常态,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追责的立体追责体系更加完善。

  退市公司数量将明显增多。新“国九条”强调,要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应退尽退、及时出清的常态化退市格局。2022年以来,上市公司退市节奏已明显加快,预计这一趋势还将持续;未来两年内,退市公司数量上升到一百家左右的概率较大。

  对二级市场违规行为持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今年以来,证监会、交易所已公布大量违法违规交易的监管案例。新“国九条”强调要加强交易监管,预计未来对二级市场违法交易的严打不会放松、露头就打、严刑峻法。

  上市公司分红比例将有所提高。新“国九条”提出,对多年未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东减持、实施风险警示。预计未来A股上市公司的整体分红比例将进一步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将明显提升。

中国证券报金牛投资者教育基地声明:凡中国证券报金牛投资者教育基地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投教基地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投教基地赞同其观点,中国证券报金牛投资者教育基地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