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具有较大操作空间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当然,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笔者建议从如下方面做好政策支持和保障。
一是应对外需变化,强化对进出口企业的支持。完善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进出口企业发展和转型。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帮助进出口企业管理好财务风险、汇率风险。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金融布局,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机构审批,支持更多企业走向“一带一路”。
二是促进内需提升,完善拉动内需的配套政策。打通社保、公积金、税务、司法等部门数据,构建全国统一、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便于金融机构评级授信。发挥基建托底作用,切实落实近期关于专项债额度、发行进度、使用范围等政策要求,充分动员各类资源,综合运用专项债、PPP、银行贷款等手段融资保障基建资金来源。加快建立和完善消费金融相关法律体系、业务规范等,将消费金融作为普惠金融重要部分,在税务优惠、流动性、定向降准、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方面给予支持。做好促进消费的配套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汽车金融,完善平台建设,促进二手车流通;增强“夜间经济”和假日消费,促进旅游业发展,强化银行与商圈商户合作,大力发展信用卡、扫码支付等便捷型支付形式,通过消费折扣等形式引导消费。
三是多措并举,强化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挥好主板、科创板等作用,尽快形成与银行既分工又合作的金融格局。银行进一步从“量”和“价”方面,加大对民企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完善的信息和信用体系,让银行做到敢贷、愿贷、能贷,不盲目抽贷、压贷、断贷。监管部门出台差异化监管政策,通过定向降准、降息、考核倾斜、税收减免、成本补贴等方式,对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激励约束。进一步疏通减税降费的政策传导,让基层企业感受到更多政策效果。
四是完善金融生态,做好服务经济发展的保障。继续推进银行资本补充,拓宽渠道,提升审批效率。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强化贷款新报价政策的宣传和执行监督。加强系统性风险管控,进一步监测、处置中小银行信用风险,提升金融体系稳定性。维护汇率市场秩序,保持汇率双向波动并基本稳定,降低企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的财务风险。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司法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债务风险出现前,严格规范、及时监测企业经营,债务风险出现后,妥善处置、最大限度保证债权人合法权益,增强银行贷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