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经济形势怎么看怎么办

——当前股市热点问题剖析之二

费杨生 倪铭娅 张勤峰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经济稳不稳得住?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公布的数据给出了答案:今年前两月经济恢复好于预期。但在内外多重因素影响下,A股市场继续大幅调整。

  “全面超预期”的经济数据为何未能提振市场信心,实体经济出现了方向性变化吗?降息预期落空后下一步稳增长将如何发力?对此,机构人士认为,在情绪化主导市场逻辑的阶段,投资者信心往往较为脆弱,市场表现可能暂时与经济状况脱钩。不过,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不变,投资者不应低估政策促“稳”的决心和能力,更无需过度担忧经济向“稳”的趋势和前景。随着政策力度持续加强,投资者预期与稳增长效果的背离将得到修复。

  经济数据好到令人质疑吗

  “前两月经济数据太强了,堪称是压倒性的超预期。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甚至怀疑数据能对上吗?”在数据发布后,信达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解运亮如是说。

  这样的感受颇有代表性。在研究机构发布的点评报告中,不少使用了类似“全面超预期”“增长数据靓丽惊人”“远超市场预期”等字眼。

  数据显示,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去年12月的4.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2%,高于去年12月的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高于去年12月的1.7%。

  生产、投资和消费增速全面加快,且显著高于市场预期。按照Wind调查口径,市场此前对于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的预期为3.2%、5.3%、4.6%。“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经济呈现出阵阵暖意。”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说,前两月主要生产需求指标出现明显回升,经济运行积极向好势头增加,一季度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仍然能够延续。

  为何在房企减少拿地和新开工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反弹?红塔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一方面,在销售持续回落及房企违约风险使得外部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房企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此时,房企有加快施工,推动项目满足监管条件,从而回笼资金的诉求。另一方面,房企在并购出险房企优质项目之后,开始加快相关项目施工。

  为何消费回升如此迅速?付凌晖解释,春节和冬奥消费的带动比较明显,大宗商品销售和升级类商品销售在加快,网上零售额助力作用比较明显。

  为何投资反弹力度这么强?稳增长稳投资政策发力,专项债提前下达并落地较快;多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大项目陆续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领域投资加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预期差”?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认为,问题的关键可能出在对数据环比与同比转化关系的理解上。“2020年以来疫情的影响,使这一问题变得相对复杂,预测难度也变大。”郭磊提示,全社会用电量可以作为观察经济景气度的一个直观指标,它综合反映了各方面经济活动的影响。国家能源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9%。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分别增长15.4%、14.5%、17.4%。

  基本面稳得住吗

  无疑,良好的数据表现为经济“开门稳”打下了基础。投资者担心的是,向内看,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短期依然较大;向外看,俄乌冲突事件减缓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全球通胀预期高温不下、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加快退出,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在此背景下,经济基本面能稳得住吗?

  从经济企稳复苏的确定性来看,机构普遍判断全年经济增速大概率呈现前低后高态势,短期并无失速风险,中长期向好逻辑并未改变。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由于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宏观调控政策有空间、有手段,通过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就输入型通胀而言,压力总体可控。“今年一系列稳增长措施陆续出台,政策效果有望持续显现,预计输入型通胀影响整体可控。”温彬说,以应对去年部分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为例,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体看,预计CPI延续温和上涨态势,PPI涨幅可能逐步回落,上下游价格走势更趋协调。

  从发达经济体紧缩政策外溢效应看,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总体有限。一方面,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再单纯是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溢出效应的被动接受者。货币政策有能力、有定力保持以我为主。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由于美国和非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的差异性缩小,美联储这次货币政策紧缩的外溢影响可能低于上一轮。

  在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看来,中国稳增长政策在解决短期问题的同时,也会提升中长期增长潜力,特别是在形成新的增长点后,中国经济完全可以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稳增长力度会减弱吗

  经济数据超预期,再加上15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并未调整,降息预期落空,投资者担忧稳增长力度减弱。实际上,实现5.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需要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再加上近期疫情反弹,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对冲。稳增长将一直在路上,并更加强调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的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相关部门近期不断释放“稳”字当头的调控决心和信心。发改委、工信部等12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围绕财政税费、金融信贷、保供稳价、投资和外贸外资、用地用能和环境等五个方面,打出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组合拳”。《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也于近日印发,明确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立体交通网进一步完善,铁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等具体目标、任务。

  下一步,降准降息依然是政策选项。当前局面下,央行仍需要通过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下行,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MLF加量续做也释放了货币政策边际宽松信号。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尽管年初宏观数据超预期,但二季度宏观政策的稳增长取向不会改变。其中,财政发力是重点,货币政策仍有降息降准空间,预计央行可能在二季度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同时再次实施全面降准。

  稳预期是稳增长的关键。监管部门多次强调,将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联动,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专家建议,把握好政策出台的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不把持久战打成突击战;涉企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政策实施预留适应调整期,政策执行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进一步增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区域政策的协同性,有关部门加强政策解读和正面发声,释放权威清晰积极的政策信号,不断提振民营企业对增长前景的信心。

  挑战不少,但有利的条件更多。我国拥有完备的工业门类、产业体系,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政策工具,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爬坡过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