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出江花 长三角经济稳进开局

本报记者联合报道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编者按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虎年中国经济迈开新步伐,稳增长情况如何?怎样理解“稳”与“进”的关系?新一轮发展有哪些新趋势、新亮点、新信号?为回答这些中国经济之问,本报派出15位记者,分赴长三角、珠三角、西部多座城市,采访50余家各类企业,踏实地、察实情、辨实理,为读者带来中国经济春天的消息。


  全球首艘纽卡斯尔型双燃料散货船交付 外高桥造船供图

  万里长江奔腾入海,广袤平原繁花似锦。春天里的长三角生机盎然、万物生长,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春风乍起之时,中国证券报记者奔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调研发现,在这片经济发达、创新活跃的土地上,企业早发力,抢机遇,抓开局,奔向春天,奏响“奋进共鸣曲”。

  大项目大订单大生产

  长江入海口,风平浪静。外高桥造船厂汽笛声声,钢花飞溅。作为中国船舶的全资子公司,外高桥造船厂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造船企业之一。

  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厂副总经理张启鹏说,2021年外高桥造船厂订单金额比上年增长逾3倍。截至目前,公司手持订单约60艘、750万载重吨,交船时间已排至2024年。

  中国船舶在上海的三大船企都迎来开门红。据统计,三大船企1月累计承接18艘造船订单,合同金额逾180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

  新年伊始,众多大项目加速落地长三角。2月19日,临港新片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临港新片区宁德时代产业项目建设工地举行。当天有14个项目开工,总投资187.42亿元。

  2月8日,在拥有62家上市公司的苏州,80个电子信息产业领域重大项目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720亿元,主要涵盖5G通信、半导体、芯片、智能终端等领域。

  企业生产一片火热。在占地面积达1平方公里的上海电机厂,香樟林立、机器轰鸣,装运产品的货车络绎不绝。这家成立于1949年的国企,是大中型交直流电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市场份额占全国电机行业的三分之一。上海电机厂董事长兼总经理周炳千说,1月公司产值同比增长约11%,新接订单同比增长近10%。

  乐歌股份滨海制造基地生产线同样开足马力。该公司董事长项乐宏说,公司主营产品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国际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目前公司订单排得很满,为及时把货物运出去,公司准备投资2亿元建造1艘可装载1800个标准集装箱的船舶。“合同已经签了,明年交船。”项乐宏说。

  新产业新技术新突破

  长三角是推动我国经济及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所在地。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为应对当前的风险挑战,这些上市公司纷纷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或涉足新产业,或布局新技术。

  位于宁波江北区的长阳科技Mini LED反射膜生产车间正满产运行,各种物料在全自动生产线上经过多道工序,最终形成薄膜成品,包装生产线上的工人紧张有序地切割、分装。

  “我们最新的反射膜已更新到第36代,厚度只有75微米,就像头发丝那么细,凝聚着公司科研人员无数次的探索与突破。”长阳科技董事长金亚东说,作为一家用十年时间,把反射膜产品做到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中国公司,进步秘诀就是不断创新。

  2021年长阳科技持续加大投入,加快研发平台建设和新品开发实验,目前配备6个实验室,去年入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在全国首次牵头创立光电膜创新联合体公司。凭借不断创新和高超技术工艺,公司获得三星等下游客户认可,订单量不断增加。业绩快报显示,2021年公司Mini LED反射膜销售收入达1.11亿元。

  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不懈的科研努力,让越来越多长三角企业的创新激发出耀眼光芒。

  位于江苏溧阳的安靠智电是国内唯一一家专门提供超、特高压地下智能输电系统整体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在16年间,创造了12项中国第一,7项世界第一。安靠智电从2015年开始研发气体绝缘输电线路(GIL)产品,攻克电场、材料、机械等数百项难题,填补国际空白,各类型产品已相继成熟落地。

  “一直以来,搞科研、搞创新是安靠智电的重中之重。得益于GIL项目,公司订单大幅增长,生产线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安靠智电相关负责人说,2021年公司仅曹山GIL项目中标金额就达5.7亿元,单一订单金额超2020年全年营收,展现出创新的巨大爆发力。

  优服务优管理优结构

  1月,在疫情防控中,上海一家面积仅20余平方米的奶茶店走红,“最小中风险地区”的划分让人见识了当地政府的精细化管理。虎年春节后,南京、南通、淮北等多座长三角城市“虎年第一会”都聚焦营商环境改善,“优化”成了长三角地区的高频词。

  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出击,优服务优管理优结构,在转型中发展,于升级中蝶变。

  中国船舶与上游钢企长期合作,通过集中批量采购发挥规模优势降低采购成本;上海电气提前备货,关键零部件供得上不缺货;浙江一家钢结构上市公司进行智能化管理改造,仅这一项就释放20%的成本空间……

  在全球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经历创建39年来最关键的转型期。

  “疫情倒逼市场,只有主动调整,积极转型,才能跨过这道坎。”丁丁服配饰创始人陈明说。她是义乌最早转型做内贸的商户之一,如今每天有很多直播网红来她这里选货、进货。

  包大巴车去广州向国内知名网红请教,报名线上直播培训课程,从接单制造到主动研发,创立自己的品牌、申请专利……陈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疫情加快了从传统店铺向线上销售的转型步伐,公司已从外贸转向内贸,主要为线上销售供货,业务量逆势增长。

  “我们申请了很多专利,创立的品牌逐渐有了名气,下一步会继续加大研发设计投入,争取打造更多爆款。”陈明希望今年从目前100多个网红采购商增加到1000个。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国小商品城管理方义乌商城集团获悉,2021年,该集团建设Chinagoods直播中心、数字直播产业孵化中心,组织市场商户开展跨境直播超千场,开展直播电商培训147场,累计培训近5000人次。目前国际商贸城六区市场已完成产业策划规划方案设计,预计2025年整体竣工投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行走在长三角,料峭春寒里,城市、工业园区、上市公司处处涌动着建设热潮,一个个项目茁壮成长,中国经济的坚韧和活力在这里持续显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