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消费降级,还是消费升级
市场上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拼多多的崛起,意味着“消费降级”。甚至有说法认为,阿里用了十年时间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结果这些假冒伪劣商品又借助拼多多死灰复燃,这不但是“消费降级”,而且是消费的彻底倒退。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消费升级一直是中国市场发展的核心主题。电商方面,网易严选、京东京造也纷纷瞄准了消费升级这一主题,包括阿里也将流量向有品质保证的品牌商品倾斜。而拼多多的逆势崛起,对很多习惯消费升级思维的人而言,确实是一种颠覆。
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认为,“消费降级”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消费升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二是消费主体的扩大。而拼多多的崛起,恰恰说明了消费在升级——很多原来不用电商的人开始用电商了。
应该看到的是,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仅为18322元,月均仅1526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有约8.28亿(60%)的人年可支配收入在2.1万元以下,低于当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中低收入人群规模庞大。
而拼多多通过激活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让人们看到了中产阶级崛起之外的另一种维度上的消费升级,而从0到1和从1到10本来就是消费升级的两个阶段。当然,从0到1的消费升级必然是非常初级的,甚至以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形式表现出来。
黄峥也认同,拼多多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五环外”消费升级的故事。他认为,在长三角等很多富裕的区域之外还有广大的基数,而越穷的地方东西越贵的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拼多多在拉平消费这点上是有梦想的。”
“经济发达地区不需要所谓‘每个人都用法国香皂’的消费升级,就像有的人之前没用过厨房纸,开始使用后,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升级。”
拼多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供给创造需求的故事,这与传统意义上“需求创造供给”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很多时候确实是需求创造供给,但是有了新的供给之后,它又刺激了新的需求。以前农村没有电商的时候,它不消费是因为没法消费,现在基础设施完善了,潜在的消费需求就被刺激出来了。”吴亦兵表示。
所以,拼多多是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消费升级。但这种极致低价的模式,又是通过对消费升级进行提前透支来创造的一种表面繁荣。而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则更是劣币驱逐良币,以“消费升级”之名,行“消费降级”之实了。
中信证券则认为,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和电商竞争格局决定了其长期发展受限。拼多多并没有显著提升供应链效率,并将产生的价值转移给消费者。而为保持客户粘性,“极致低价”必然会使商户盈利能力低下,劣质低价甚至假货将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