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舆论炮轰的电商第三极
发展不均衡孕育的巨大消费潜力,并不意味着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是一种“存在即合理”。
李明没有料到的,除了“五环外”的消费市场竟然这么广阔,还有就是通过C2M等新模式,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形式,极致低价的帐竟然算过来了。
黄峥经常把拼多多比作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它是一种热火朝天、生机勃勃、野蛮向上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我们团队的因素,更多的是市场推动的,改革开放是市场推动的,并不是深圳的建设者,他们只是这个大势下的一个产物,我们也是一样的。”
而相应地,阿里和京东则像是深圳曾努力追赶的、已处于成熟期的北京和上海。而网站成交金额(GMV)突破1000亿元大关,阿里和京东分别用了10年和6年的时间,拼多多则只用了不到3年。2017年,拼多多的网站成交金额(GMV)为1412亿元。今年一季度,拼多多的网站成交金额(GMV)是662亿元。
今年1月,阿里发布了一份《2017年知识产权年度报告》,指出淘宝的制假售假商家正向微信、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转移。有意思的是,当年淘宝刚崛起的时候,同样因为快速发展背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而遭遇舆论炮轰。
很多人说,淘宝走过的路,拼多多都要重走一遍。黄峥也曾表示,拼多多有些方面的挑战要比阿里小,快递、支付、电商的基础设施都得益于阿里。但因为成长速度太快了,会在短时间内面对淘宝十年内要面对的所有问题。
而眼下面临着媒体、网民、企业的集中炮轰,拼多多恐怕同样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解决阿里在过去十年着力打击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拼多多将要面临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在上市前的媒体见面会上,黄峥感慨,打假不仅需要花费很多资金,而且是极其复杂的一个过程。为了证明这个东西是假货,整个流程环节要录像取证,还需要检测,这些所有的钱都是平台出的,而且有赔钱的可能。
另一方面,低价和假冒伪劣很多时候是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面要求低价,一面铁腕打假,因此导致的商家反弹是不可避免的。今年6月初,陆续有被处罚的商家聚集到拼多多总部附近维权,抗议拼多多随意罚款、店铺关停、资金冻结等严厉处罚。
就像打假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样,拼多多面临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是野蛮生长的烦恼。网站成交金额(GMV)可以是指数增长的,但供应链的完善、用户体验的提升等问题却是线性增长的,这些是急不来的。所以,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一定程度上又是商业模式选择的必然。
除了内部的挑战,外部的挑战同样不小。眼看要成为电商的第三极,拼多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阿里和京东的警惕。刘强东在谈到拼多多的挑战时表示,他“并不在意其他的商业模式,只关注顾客体验。只要你在中国购物过几次,也许只要三次,你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这种警惕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拼多多的威胁也是实实在在的。面临商户和用户向拼多多的不断转移,淘宝在今年3月推出了特价版来对标拼多多。同样是在今年3月,京东将拼购日升级为拼购节,加码拼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