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面临难题
把公司卖掉或许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不少公司实际都是老一代打的天下,虽然上市了,但公司治理并没有跟上,如果子女不成器,公司就难以为继。”多位受访的上市公司人士说,他们所在的公司正面临这种尴尬。
刘刚是被苏慧芸从国外拉回来的。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与妻子在国外毕业后,原本想留在那边发展,父母硬是让他们回来。刚开始,他被安排到一线跑市场,后来到生产车间、管理层锻炼。他明白父母的用意,但担任董事长并不是他想要的未来。
“一个公司的发展不能仅靠一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刘刚说。
一位接近刘刚的人士称,刘刚之所以不愿意接任董事长,是因为他不喜欢酒桌上谈生意。
但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并不容易。“放眼A股上市公司,有多少公司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前述资深市场人士说,从家族企业转型为现代企业的难度不小,第一代实际控制人在思想上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愿意给予职业经理人团队充分的信任与激励?“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根子还在第一代实际控制人。”
财汇大数据终端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A股共有397家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含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2016年只有215家。
德勤发布的《2016-2017中国A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激励调研报告》显示,逾八成激励计划的额度不超过股本总量的3%,近七成计划激励额度对应市值不超过2亿元。股权激励主要面向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逾六成计划的激励人数不超过公司员工总数的10%。
前述资深市场人士说,类似刘刚这样的“富二代”与上一辈最大的不同是成长环境不一样。他们的长处是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不足之处在于缺乏上一辈的奋斗精神、处世之道。“如今他们面临的经济形势、产业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与上一辈大不相同。怎样超越上一辈,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专家指出,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数是家族企业,如今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虽然我的子女也在公司,但我倾向于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一位60多岁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每次机构来我们公司调研,都会关注这个问题。但年轻一代更想从事金融等‘高大上’的工作,做实业确实要累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