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控人压力大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实际控制人退场?
“他们都有鲜明的共性——靠实业发家,抓住了很多改革红利,从小老板发展成大老板,然后借助资本市场使得财富大增。”一位不愿具名的拟上市公司董秘说,这批实际控制人多数从事传统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做得顺风顺水,但现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复杂的宏观环境使得某些行业生存艰难,严格的监管让一批“带病”公司无所遁形。“原有的产业难以为继,但说起转型,往哪儿转,怎么转?他们很迷茫。”
“我们这代人与你们大不相同。”苏慧芸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她刚出学校时,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钱,每天老老实实地上班,根本没想过要创业。
2000年以前,她还在国有单位上班,工作稳定。老伴从单位提前退休,原本想在老家挖池塘养鱼或种菜。一个偶然机会,苏慧芸找到了制造业某个细分行业的发展机会,随后忙着做调研、建工厂、跑市场,一路打拼过来,目前公司每年营业收入收近20亿元。
个中辛苦,她铭记于心。一次,一位客户拿了一笔千万元的大单,问她能不能接。尽管订单金额很大,但按照一般的生产水平,根本无法盈利。身边的人都反对,苏慧芸硬着头皮接下来,她想利用这个机会赢得客户信任,只当是给公司打广告。最终,她带领公司技术攻关,圆满完成了订单任务,还小赚一笔。于是,那位客户与她合作至今。
她的公司壮大了,但更多的同行消失了。苏慧芸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年公司刚创业时,全行业有30多家竞争对手,现在只剩下13家,并且她准备进一步“吃掉”竞争对手。
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已经退场的实际控制人踪迹难寻,尚在位的承担着种种压力,这些压力成为他们退场的重要原因。
一位曾在多家上市公司担任独董的资深市场人士表示,如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宏观环境促使产业转型升级,严格的监管压缩了资本运作的腾挪空间。“这就好比一个班上的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等生。”该人士说,市场将较多注意力放在“优等生”和“差等生”身上,但少有关注的“中等生”始终占多数,这批人可能不具备转型能力和机会,在市场“掮客”的诱惑下,上年纪的“中等生”可能就此把公司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