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强度提升 违规成本提高
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加紧环保相关审核,陆续有上市公司因环保问题导致并购重组及再融资失败,还有多家拟上市公司冲刺IPO时栽在了环保问题上。
在目前的具体执行中,可以说,上市公司多有自己的盘算,但监管的口子也在收紧。
某农药行业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披露带负面色彩的环境信息,可能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会影响到与一些客户的合作。但如果未来实行强制性披露,上市公司肯定要执行,不过,(要实现达标)环保投入就将增大,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业绩。
但同时,近年来,监管部门已加紧环保相关审核,陆续有上市公司因环保问题导致并购重组及再融资失败,还有多家拟上市公司冲刺IPO时栽在了环保问题上。但这些个案尚难以对A股上市公司起到整体性的震慑作用,一些公司依旧我行我素。
典型者如健康元,该公司近三年在环保及安全生产方面多次受到行政处罚,但在去年11月的定增预案和2016年年报中,却对此只字不提。再向前追溯,翻看其2013至2015年年报,公司均称:“报告期内,本公司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及环境纠纷事件,未受到相关环保行政处罚。”
更令人诧异的是,今年3月,证监会(审核定增申请时)指出,公司存在环境问题,要求其列表说明领受环保及安全生产方面有关处罚的情况。健康元延期半个月仍无法回复,后直接终止定增,改为配股融资。
此外,还有上市公司竟表示:“尚不能确定公司是否属于重污染行业。”
如在环保部公布的2016年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中,山西焦化赫然在列。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公司在2016年年报中,除介绍环保成绩外,很少提及所存在的问题。在“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公司及其子公司的环保情况说明”一栏中,公司勾选了“不适用”。而实际上,去年11月,环保部在网上通报了河北、山西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其中就点名批评了山西焦化。
据统计,自2007年至今的十年间,沪深两市仅有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司或旗下子公司被当地环保部门行政处罚的信息。其中,在2014至2017年,有32家公司披露环保处罚信息,对比此前已有较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