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避险情绪推升债市?多半只是昙花一现。
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发布后,美股暴跌,海外股市一地鸡毛。自美国非农数据发布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大幅下跌,受避险情绪影响,欧洲、日本股市也纷纷开启了暴跌之路,德国DAX指数上周五下跌1.68%,创下近7个月的最大单日跌幅,目前已累计下跌5.72%;日经225指数目前累计跌幅已经达到8.13%。
国内股市方面,上周沪深300跌幅逾10%。
有观点提出债市是否会受益于避险情绪而迎来曙光?我们认为,避险情绪推升的债市反弹大概率是昙花一现。
第一,股市下跌与债市上涨并不能划等号,近年来股市和债市的跷跷板效应持续减弱。第二,避险情绪并非影响债市走势的核心因素,只能短期提振债市。第三,中长期因素对债市并不利好,包括实体企业去杠杆仍在继续,经济基本面难以大幅回落,监管高压上半年难见宽松,通胀预期升温等,多重因素下债市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1.1 股债跷跷板愈发“失灵”
股债跷跷板,在2013年之前,中国市场股债呈现一定的跷跷板效应,但是2013年之后明显减弱。2013年以前,沪深300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呈现出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股债跷跷板效应体现得比较明显),相关系数为0.29;2013年之后,沪深300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变为负相关(股市与债市同涨同跌),相关系数变为-0.43。
所谓的股债“跷跷板”效应,主要是由于股市和债市同时受基本面因素的影响,且基本面因素对股市和债市的影响往往相反。当经济下行或对经济的预期悲观时,利好债市,利空股市。相反,当经济上行或对经济的预期乐观时,利空债市,利好股市。
但是,除了经济基本面之外,股市和债市还受到流动性、监管等其他变量的影响。近年来,流动性、监管等变量对资产价格的主导作用逐渐上升,使得股债的“跷跷板”效应越来越弱,同步性越来越强。
2013年下半年以来,股市和债市之间“此消彼长”曾多次失灵,二者经常出现同涨同跌。比如,2013年10月11日至11月8日(股债双杀),2014年7月17日至2014年11月7日(股债双牛)、2015年4月8日至2015年5月5日(股债双牛),2015年9月28日至2015年10月22日(股债双牛)、2016年6月13日至2016年10月19日(股债双牛)、2017年5月9日至7月14日(股债双牛)。
2013年钱荒后,市场流动性收紧导致股债双杀。2013年全年未进行降准和降息,货币政策趋紧,并在13年5月经历了钱荒。钱荒之后,债市走出大熊市,股票低位运行并创出新低。
2014年7月至11月,流动性宽松推动股债双牛。2014年6月9日,央行宣布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月16日,央行开展5000亿的SLF净投放,并于9月18日将公开市场14天逆回购利率下调20bp至3.5%,10月14日再度下调正回购利率,随后不断通过SLF、MLF等方式投放流动性。11月21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这一过程中,股债同时走牛。
2017年4月,金融监管政策密集出台引起股债双杀。2017年以来,金融监管这一变量对股市、债市等各类资产的影响快速上升。2017年3月底至4月,从贯穿一季度的MPA考核,到央行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宽松周期的结束,再到银监会连发7道监管金牌,充分体现监管层对于目前存在的同业业务链条过长,同业金融乱象问题的高度重视,监管力度空前。4月,股票、债券、商品同时遭遇调整,上证综指下跌2.11%,南华工业品指数下跌4.41%,中债新综合净价指数下跌0.85%。
从相关系数上可以得到比较直观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