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促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经济中技术应用层级的提升和普及。技术创新的重点不在于研发,而在于应用。技术创新不会自动发生,技术退化和技术创新相伴相生,技术创新的发展需要诸多条件。中国当前尤其要注意垄断提高对技术创新的拖曳影响,并以开放“抓手”应对之。
警惕技术“逆升级”
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技术停滞,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倒退,是不鲜见的。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微观经营主体的压力感加大,市场经济体制变革中造成的技术应用条件变化,或使得技术创新进展缓慢甚至停滞。
垄断是当代现实经济生活技术创新的最大阻滞因素。垄断者凭借其市场地位,对新技术应用速度通常较为缓慢。有人认为垄断机构具有系统性的研发能力,因而实际上能够更快地促进技术进步。实际上,垄断者对技术创新的阻滞,主要体现在应用积极性方面,而不是研究开发方面。垄断者开展研发的动力虽强劲,但并不关心是否能够得到迅速应用,相反最关心的是:我的研发是否阻止了对手的技术开发和升级——先占据技术路线,逼迫竞争对手另辟蹊径或支付高额专利费用。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产业普遍进入成熟期,产业周期变化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市场结构的这种变化意味着垄断程度的提升。市场集中度提升过程中,也增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困难感,使得企业对资本投资的愿望下降,从而降低技术升级进程;另一方面,垄断的持续上升,将慢慢地使技术应用的市场场景发生变化。在市场中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领先企业,在感受到其自身的控制地位后,将开始考虑沉淀成本和原先投资的回收问题,这正是造成百年前伦敦在街道照明上不愿用电灯取代煤气灯的原因。由垄断造成的技术应用停滞,是政策补贴无法改变的,因为补贴不可能完全弥补沉淀成本,否则将造成实际的政府接手落后投资形成资产的事实,决策者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除了对垄断之于技术创新影响保持高度关注外,中国还需要重视产业技术创新间的协调性。发达国家至今未走出危机阴影,世界经济增长前景放缓,各国普遍面临下行压力,国际竞争烈度上升、非常规手段应用场景增多。国际经济环境这种变化,使得中国深刻体会到了某些关键领域、重点领域技术升级的紧迫感和必要性,如芯片等半导体产业。然而,某一产业的升级需要配套产业的协调跟进,配套体系完善需要切实推进产业整体生态体系的建设,单一设立核心产业的引导基金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设立的产业引导基金需要有产业生态体系的全局投资视野。
竞争推动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没有技术含量增加的产品升级不会是真正的产业升级,更谈不上“换代”,而构成发展和市场竞争鸿沟的“换代”,实际上就是技术层级跳跃。
从根源上看,技术创新之所以能成为经济行为主体的主动行为,是竞争推动的结果!当前中国经济处在转型阶段,经济自由和经营收益是有制度保障的,对技术创新有阻碍作用的主要是行业垄断、资源配置不均等。这些过去经济快速扩张时期形成的经济结果,对后续的市场竞争形式发生了影响,或对技术创新产生拖曳影响。从个体理性的角度,伴随垄断提高带来的市场地位提升,新投资速度或下降;技术投资也是风险较高的经营行为,需要全社会有合理的风险分担和资源配置机制,比如金融的鼓励性政策等,实际上科创板就是一个很好的促进经济科技创新的市场资源配置协调机制。
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不可避免带来垄断程度的提高,这会改变竞争的形式,经济行为个体会更倾向于采取非技术竞争的手段,而这又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现象。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反不当竞争”,因此完全垄断的市场地位是极少出现的,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垄断竞争;在垄断竞争的场景下,竞争对手的行为决定了经济行为主体的应对形式。
显然,中外经济中的技术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开放使中国经济行为主体直接面临国际竞争,必然面临海外对手的技术优势,直接使得中国经济中的经营者不得不提高技术应用层级,因而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有着更直接的推动作用。就中国经济当前的技术创新而言,对其发展最有可能产生阻滞影响的是——市场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垄断提高,而进一步开放正是消弭这一影响的直接对冲手段。政策上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这更能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动作为;对微观经营个体企业来说,技术领先是其树立国际战略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