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聚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集成电路“芯”光闪耀照大江

杨洁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四年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的论断,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年来,在长江经济带上,已经隆起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脊梁。目前,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形成产业集聚特征。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以上。2019年前11月,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华为海思、澜起科技、中芯国际、长电科技、中微公司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环节的领军企业,已成长为散落在长江经济带上的闪耀“芯”星。

  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1月,我国集成电路产量累计达到1810亿块,累计增长4.8%。长江经济带11省市同一时期集成电路产量累计达到942.74亿块,占全国总产量的52.09%。

  上海,在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占据核心地位,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基本形成设计、制造、装备材料“三足鼎立”的态势。

  比如,在芯片设计方面,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近日上市。在芯片制造方面,中芯国际先进工艺进展有望超出预期。公司三季报显示,第一代FinFET已成功量产,四季度将贡献有意义的营收;第二代FinFET研发稳步推进,客户导入进展顺利。在材料方面,科创板拟上市公司硅产业已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生产,填补了我国大陆300mm半导体硅片产业化的空白。在设备方面,中微公司凭借其在刻蚀设备及MOCVD设备领域的技术和服务优势,产品已成功进入了海内外半导体制造企业,形成了相对国内刻蚀设备企业较强的客户资源优势。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蒋守雷介绍,上海在交通、人才、资本、产业环境等方面具有优势,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先进。2018年的数据是,上海市拥有集成电路企业约600家,从业人员17万余人,占全国的40%。2018年,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占全国比重超两成。随着上海市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日趋完善,市场将持续扩大,预计2020年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集成电路制造往往带来产业集聚效应。集成电路产业链长且非常复杂,从产业联动方面看,“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中枢,对上服务生产设计企业,对下带动原材料和设备企业。蒋守雷表示,正因为早期有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落地上海,更多制造芯片设计企业、封测企业以及相关人才便逐渐在周围聚集开来。

  中游制造突破不断

  在长江经济带的中游节点湖北武汉,紫光集团的存储器基地长江存储在2019年捷报频传。2019年9月,长江存储宣布其打造的世界首款基于Xtacking架构的64层三维闪存已经实现量产,通过多项行业认证并进入主流客户供应链。这是国产3D NAND存储器产品的零的突破。

  在长江经济带的下游安徽合肥,也传来有关集成电路制造的好消息。2019年9月20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其与国际主流DRAM产品同步的10纳米级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这标志着我国在DRAM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

  此外,紫光集团还宣布组建DRAM事业群。2019年8月27日,重庆市政府与紫光集团签署紫光存储芯片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根据协议,紫光集团将在重庆建设包括DRAM总部研发中心在内的紫光DRAM事业群总部、DRAM存储芯片制造工厂、紫光科技园等。

  在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中,制造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上述项目因此多为政企合作,由地方国资参与投资。事实上,全国多地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怀抱极大热情,包括出台人才鼓励政策、完善相关产业平台、成立产业基金等。

  资本市场助力成长

  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共有75家半导体公司,涵盖整个产业链,其中芯片设计公司数量最多。从地区分布看,这75家公司来自江苏、北京、上海、广东等11个省(区、市)。其中,长江经济带区域的企业数量最多,达41家,占比超过50%。

  2019年A股半导体公司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不少来自长江经济带。

  比如,卓胜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射频前端芯片企业,目前射频芯片市场仍然以海外供应商为主,但随着电子产业链国产化趋势不断推进,卓胜微在后期有望提高在国内的市占率。

  在2019年三家市值突破千亿元的A股芯片公司中,韦尔股份是其中之一,韦尔股份成功收购全球排名第三的CMOS图像传感器公司豪威科技,无疑是其市值增厚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长江经济带区域的半导体公司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截至1月7日,科创板共受理205家企业,其中有106家来自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其中37家企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创板为这些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提供了新的舞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