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创业板“十年之功” 为企业创新注入资本动能

刘昌源上海证券报

  自设立以来,创业板便肩负着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成长创新型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重要使命。

  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登陆创业板,借助资本市场力量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历经十载,创业板已经成为科技创新企业的重要集聚地。创业板上市公司中,逾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逾八成拥有核心自主研发能力,逾七成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创新企业 助力“硬核”研发

  有一组数据可以清晰地反映创业板的“创新效应”:

  截至今年9月30日,77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718家是高新技术企业、549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分别达93%、71%。有103家公司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33家公司曾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6家公司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7家公司拥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96家公司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6家公司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05家公司获得国家创新基金支持、62家公司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创业板已成为新经济的集聚地、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理想上市地。

  目前,创业板已具备鲜明的板块特色,并形成了示范效应。

  在身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49家创业板公司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产业板块,集聚效应明显。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已有208家公司登陆创业板,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近三成。

  在创新企业集聚的同时,“硬核”研发实力也在大幅提升。近十年,创业板公司平均研发强度(研发经费与营收之比)超过5%,2018年更是有91家公司的研发强度高于10%,研发投入持续高于A股整体水平,为持续发展提供了核心动能。

  其中,735家公司拥有与主营相关的核心专利技术11.09万项(其中3.72万项是发明专利),697家公司拥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技术,446家公司的产品、技术能够实现进口替代。

  在深耕技术研发方面,创业板公司一方面依托科研力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所在行业前沿领域研究,攻坚克难、引领发展;另一方面,519家创业板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或企业等形成良性互动,开展合作研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此外,还有45家创业板公司设立了孵化器,孵化新的增长点,培育未来发展动力。

  分析人士表示,对成长创新型企业而言,长期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是夯实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背靠坚实的资本市场,企业的高研发投入才能够持续。当然,市场也期待创业板能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成长创新型企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

  深耕自主创新 参与国际竞争

  “自主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要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发展,需要特别注重自主原创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有券商分析人士表示。

  在创业板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就涌现出了一批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一批锂电池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推动了我国锂电新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再如生物医药领域的智飞生物、LED领域的利亚德、新材料领域的银河磁体等,均在各自的行业实现了对重点难点技术的突破。

  同时,也有一批创业板公司通过集成创新和吸收消化后的再创新,完成了从“仿制”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跨越。前述分析人士指出,在生物医药产业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贡献较为突出。

  近年来,有大批创业板公司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定,掌握了技术话语权。目前,创业板共有46家公司参与了国际标准制定,其中11家公司主导了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有459家公司参与了国内标准的制定,其中105家公司主导了相关国内标准的制定。

  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创业板公司以我国庞大的内需为依托,抓住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塑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在半导体芯片、高端装备制造及新材料等领域,为打破外部垄断,景嘉微、耐威科技等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技术突破,在细分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在医疗器械、通信服务等领域,迈瑞医疗、中际旭创等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已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一席。

  展望未来,站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起点上,市场愈发期待创业板进一步深化改革。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未来,创业板将按照中央“研究完善创业板发行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制度,创造条件推动注册制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科技创新企业,激发创新活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