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第四次传播革命:十年巨变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网

  过去十年,我们经历了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电子阅读、社交媒体、网络电视等等变革。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乃至网站已不再是我们一览天下事的“官方”媒体平台,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媒体独立地获得各类资讯,对事物做出判断。编辑也不再是话语权和议程设置的控制者,人人都可以写新闻、发新闻,甚至成为新闻。

  此外,第四次传播革命也触发了“阿拉伯之春”、“伦敦之夏”、“华尔街之秋”以及“俄罗斯之冬”的民主改革浪潮,在这种变革下,政府应该如何维护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将面临生死局还是共生融合?新媒体营销大大缩小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竞争差距,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市场重大决策,商业公司将面临怎样的战略调整?

  2012年9月15日,由泛媒研究院主办的“第四次传播革命——巨变十年的回顾与展望”论坛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会议中心召开。来自高校、传统媒体、新媒体、市场监测机构和投资公司等7位嘉宾为此次论坛带来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演讲,还有来自学界、业界的30多位嘉宾对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思想的碰撞。

  从“权利”到“权力”的转变

  继文字、印刷术、电报以后,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第四次传播革命。泛媒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认为,传播革命的本质是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全民化,以“去中心—再中心”为基本特征,从而重构了全新的媒介环境、传播格局。

  李良荣教授说:“互联网赋予公民的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right)到传播权力(power)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主要内涵。”

  互联网的诞生,意味着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可以发布任何信息。于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传播的权力。以前政府主导一切的局面被打破,政府、资本、公众三方博弈的格局正在形成。新的意见领袖层正在崛起,在筛选热点事件、设置公共议题、引导舆论走向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撑点:全球化和个人化,是互联网在当代的巨大推动力。一方面,互联网能使一时一地的新闻,迅速得到广泛关注,进而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另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改变社会全貌。

  最后,李良荣教授说,第四次传播革命注定颠覆人类既有的传播渠道与格局,带来我们全新的世界。

  传统媒体的困惑与新媒体的焦虑

  在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南方新闻网总编曹轲认为,四次传播革命不是线性发展,而是交织的,像南方报业这样的传统媒体,依然处在第三次传播革命的中间阶段。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在中国过渡和转型的时期,传统媒体的真正高潮还没有到来,如果第四次革命已经开始,传统媒体该怎么办?这是中国的问题,还是行业的问题?互联网内容管理给传统媒体造成了另一种困惑,传统媒体人是不是还应去担当自以为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是不是随着第四次革命的到来,我们应该让自己自生自灭?

  为了应对第四次传播革命的挑战,南方报业在保证“报道真相”这个核心竞争力外,也在努力进行数字化尝试。共有五个努力的方面:从内容管理(提供信息为主)转变为产品运营(提供服务为主);从内容管理系统转变为用户管理系统;从内容分析转变为用户分析;从网站内容管理转变为产品内容管理;从以内容平台为核心转变为以数据平台为核心。

  而当传统媒体考虑如何不放弃社会责任的同时又向新媒体靠拢时,新媒体也有它们自己的焦虑。腾讯网总编陈菊红分享了她做新媒体内容的体验,内容生产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非常重要,他们始终关注于如何改变已经流行并可能主导的浅阅读,是否还会有新的产品形态?如何满足公众在阅读时所寻找的极致性体验感觉,包含更多的情绪激发和阅读需求?如何做到具有公信力,而不是迎合用户的口味?

  “让平等和多元流在我们的血液里,”陈菊红总编最后总结道,“很多传统媒体会说,独立、客观、准确是我们的核心价值。但在互联网时代,平等和多元也是非常重要的。”

  “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首席代表王煜全对社会媒体的未来做了预测,他认为过去的媒体凭借品牌和好记者来获得公信力,而今后,好编辑的地位将越来越高、分量将越来越重。但是即便如此,计算机仍有机会代替编辑。好的编辑必须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和特点,如果只是严谨、公正,终将被淘汰。

  王煜全还提出他与众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信息的碎片化不是一件坏事。”他打了个比方:信息处理就像眼睛,眼球收集光电信息,而大脑负责成像。现在散乱的信息进入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每个个体都会自行处理这些散乱的信息。成像这个工作以前是由媒体来做,而今后将由我们每个人来做。在这种训练之下,个体对信息的抽象整理能力将大大加强。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将永远自己收集信息”王煜全说,“我们在研发这样的技术,使信息成像的时候,把杂乱的‘光点’滤掉。技术可以辅助人们去成像,但是不会再代替大众去做他们的大脑了。”

  此外,现场嘉宾还就新意见领袖的发展趋势、未来媒体的商业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互联网的很多看法,也反映出不同身份的人对互联网的体验、期待和理解。”李良荣教授最后总结说,“如果说这次研讨会有什么最大收获,就是刺激我们的保持兴趣,继续去探讨互联网作为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影响,不断提问和思考。”泛媒研究院未来将继续召开一系列研讨会来探讨这次会议所提出来的问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