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房企“抄底”补库存 规模战争远未终结

张敏21世纪经济报道

  房企“开学季”: 亮眼中报背后的新考验

  在史上最长的一段楼市调控周期中,上市房企陆续发布2018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从公告来看,在过往1—2年销售规模的高歌猛进下,主流房企大多能获得不俗的销售业绩,且行业平均利润率也有所提升。

  不过,大公司亮眼的业绩并不能完全掩盖行业所面临的隐忧。随着楼市调控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热点城市库存的消耗,市场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不可逆转。那些规模偏小、发展较慢的中小房企则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困境。(黄锴)

  导读

  楼市调控的持续深入,正在倒逼土地价格下调。而在经过“大浪淘沙”后,实力不足的中小房企被挡在门外,品牌大房企则迎来“有序竞争、理性拿地”的最好机会。

  虽然近年来房企的销售规模普遍向好,但补库存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歇。

  根据Wind的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110家A股上市房企的存货为4.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00亿,增幅约为9%。与2016年末的水平相比,增幅约为28%。港股上市房企中,大部分企业的土地储备和库存规模也有所增加。

  当然,这种增加主要出现在大中型房企中,部分小型企业的库存规模反而下滑,凸显出行业进一步分化的大势。

  按照“低点时拿地、高点时卖房”的惯常逻辑,补库存行动的大规模展开,通常意味着市场已经进入下行周期。考虑到全国房地产销售规模连续两年创下历史新高,很难进一步增长,这一判断不无道理。

  分析人士认为,此前的补库存行动恐怕仅仅是个开始。一方面,对规模的追求也在驱动房企补充库存;另一方面,热点城市的库存规模普遍下滑,地方政府推地的力度有望加大。因此,通过拿地、并购等方式进行补仓,仍将是房企下一步的重要动作。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