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郑商所红枣、玻璃期权正式挂牌交易

马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经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红枣、玻璃期权6月21日在郑商所正式挂牌交易。上市首日,红枣、玻璃期权运行平稳。

  业内人士表示,红枣、玻璃期权的上市,将是相关产业期现联动、产融结合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作为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期权能够与已经上市的期货形成优势互补,为产业链企业带来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策略,更好满足相关产业链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需求。

  首日运行平稳

  6月21日,红枣、玻璃期权正式挂牌交易。首批挂牌上市的红枣、玻璃期权合约共计286个。红枣、玻璃期权的标的物分别为红枣期货和玻璃期货。首日挂牌红枣期权标的月份为2409、2412和2501,玻璃期权标的月份为2409、2410和2501。

  数据显示,6月21日,红枣期权累计成交18257手,玻璃期权累计成交33372手。其中,红枣期权方面,红枣期货主力合约行权价13200元的看涨期权及行权价10000元的看跌期权成交最为活跃,分别成交8515手和2789手;玻璃期权方面,玻璃期货主力合约行权价1820元的看涨期权及行权价1500元的看跌期权成交最为活跃,分别成交7051手和3052手。

  方正中期期货分析师魏朝明表示:“玻璃期权上市首日运行平稳,符合此前市场预期。”

  南华期货期权分析师周小舒表示,整体来看,红枣、玻璃期权上市首日成交状况良好,价格运行较为平稳。红枣看涨期权成交量强于看跌期权,玻璃期权近月看涨期权成交量强于看跌期权,远月看跌期权成交量强于看涨期权。

  丰富企业风险管理工具箱

  红枣、玻璃品种现货规模大,市场主体丰富。我国红枣、玻璃品种产销量多年来均位居世界首位,红枣是我国特色农产品,也是备受广大人民喜爱的滋补佳品;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等行业。红枣、玻璃上中下游市场主体丰富,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均逾千家,整体避险需求较大。

  为帮助实体企业稳健发展,郑商所分别于2019年、2012年上市了红枣期货和玻璃期货。上市以来,红枣、玻璃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客户参与持续深入,服务实体经济作用逐步显现。红枣、玻璃期货价格逐步成为现货贸易的重要参考,产业企业积极运用基差点价、合作套保等模式管理生产经营风险。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市红枣期权,能够为红枣“保险+期货”试点提供场内期权对冲工具,降低风险对冲成本,在保障果农收益的前提下减少保费支出,提升试点整体效益,更好服务乡村振兴。上市玻璃期权,也有助于进一步丰富玻璃行业风险管理工具箱,提升行业风险管理水平,更好服务建材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新疆阿拉尔聚天红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中认为,红枣期权的上市,将是红枣产业期现联动、产融结合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作为更加专业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工具,红枣期权能够与已经上市的红枣期货形成优势互补,为产业链企业带来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策略,更好满足红枣产业链企业多元化、个性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在王中看来,红枣期权的上市,是红枣产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广大产业链企业的殷切期盼。在红枣期货期权市场的赋能下,将会呈现出一个更有韧性、更具活力、更加强大的红枣产业。

  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庞溥军表示,目前,越来越多的玻璃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管理价格风险、稳定生产经营,利用期货交割拓宽销售渠道,丰富原材料采购来源。尤其是作为玻璃期货基准交割地、玻璃现货主产销区的河北沙河,期现氛围较为浓厚,合作套保、基差交易等期现业务“多点开花”,有效管理价格风险,助力了玻璃产业链上下游稳健生产经营,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

  实现已上市活跃期货品种期权全覆盖

  据悉,郑商所已先后推出白糖、棉花、PTA、甲醇、纯碱等16个期权品种,此次红枣、玻璃期权挂牌上市后,郑商所期权品种达到18个,实现已上市活跃期货品种的期权全覆盖,品种工具体系不断完善,期货期权联动效应加快形成。

  作为“价格保险”工具,红枣、玻璃期权上市后,能够与相关期货品种优势互补,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的期货价格,更好满足实体企业个性化、多样性的风险管理需求。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当前,红枣、玻璃等多个现货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依然较多,实体企业管理生产经营风险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期权与期货的风险管理功能互为补充,能够更好地满足实体企业多样化和精细化的避险需求,为服务国家战略注入“期货力量”。同时,期权价格能够高效汇集各类交易主体对期现货价格走势、价格波动水平等多种市场信息的远期预测,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郑商所将在中国证监会领导下,突出“严监严管”“强本强基”,扎实做好一线监管和市场培育工作,确保红枣、玻璃期权稳健运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