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部崛起丨中国中部地区乡村振兴的文化图景

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6月6日电(记者程迪、马欣然)带着裂痕的棒槌被涂上颜色,倒挂在屋里,就像从天而降的雨滴,落入下方由玻璃拼成的“方井”内……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臧湾乡寒溪村史子园组内,艺术家陶艾民收集村民们的棒槌,创作的这个名为《井》的作品,让很多游客驻足。

  数年前,20多位艺术家的到来,让原本乏人问津的百人小村,变成“没有屋顶的美术馆”:簸箕上墙成为艺术品,猪圈变身村庄展览馆。通过对乡土文化就地改装,让艺术品散落乡村茶园间、旧屋里和田野上。

   

  5月1日,参观者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参观艺术项目作品。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寒溪村村支书谢恩安看来,从史子园破土而出的这些艺术,是艺术家与村民、游客共同创作的作品。“越来越多村民在和外地游客的接触中,对自己的‘来龙’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片土地的‘去脉’有了更多底气。”

  “摊开中国地图,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等天然禀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说。

  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如今,文化产业正借助数字浪潮,让中国中部地区乡村搭上“直播快车”,从单纯“卖产品”过渡到“卖体验”“卖创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小朋友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鱼灯工坊内玩耍(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与刚从山里干活回来的老奶奶拉拉家常、在展销会柜台前推介家乡美食……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一支由4位“95后”年轻人组成的“想开文化”剪辑工作室,将乡音乡情和乡村特产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搬上手机屏幕,唤起许多网友的“童年回忆”。

  “我们并不单单是卖货,输出家乡的生活方式才更高级,才有留给村民们的溢价空间。”透过直播间的玻璃窗,“想开文化”负责人吴品娇指着三排满满当当的货架说,手工红薯角、芝麻糖、瓜蒌籽等皖南3个山村的20多种土特产今年都创下销量新纪录,目前每次直播有近万元收益。

  “原本以为回来是守着一座山,后来发现,我拥有了一个大展身手的新世界。”吴品娇说。

  放眼中国中部地区,各地正加快打造全域旅游体系,带动住宿、餐饮和交通等第三产业发展,文旅产业成为挺起“中部脊梁”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5月7日,顾客在安徽省潜山市南北咖啡馆拍照。新华社记者 赵金正 摄

  这两年,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江西省婺源县兴起的一门特殊研学课程——自然科普游,等待参加的人,排到了3个月之后。

  位于北纬29度的婺源县是2400余种高等植物和120余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90后”科研人员,他们在婺源成立了一家自然教育科普机构——林奈实验室。

  日常,科研人员们会带着孩子在自然湿地进行生物样本采集,会为无家可归的鸟儿制作人工巢箱,也会一同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如何“品尝大餐”。

  “我们设计了大量自然教育课程,带领社会公众参加自然教育活动。”林奈实验室负责人刘芝龙表示,课程火爆超出预期,截至目前,线下自然教育活动已服务超5万名海内外青少年,自然科普受众累计超200万人次。

  对于自然文化的挖掘不仅让更多人领略到乡村生态之美,也为当地开辟出一条研学致富之路。

  位于婺源县紫阳镇的雍溪村,面水依山,古树掩映。去年开始,林奈实验室与当地展开合作。雍溪村党支部书记韩建华表示,这不仅让村民增加了收入,更带来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这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愿意为精神消费买单,乡村拥有大量文化资源,需要引进更多要素资源,激活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考虑到文化艺术项目落地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中部各地加快创新力度,让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护航。

  河南省试点推行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从全国选聘了一批熟悉乡村、热爱乡村的人才,形成“政府+群众+资本+特派员”多轮驱动的文产特派模式,推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安徽黄山通过“四乡工程”“迎客松英才计划”,培育旅游管家、乡村推介官、乡村设计师、乡村运营师,已有2000多名“乡创客”“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大显身手;

  在江西,浮梁县携手清华大学探索实施“乡创特派员”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招募企业家、艺术家、设计师担任“乡村运营官”,至今已选聘53名乡创特派员,成功打造26个乡创项目,带动2000多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

  “新时代推进中部加速崛起的进程中,文化的推动力正在迸发出多方红利,这种‘软链接’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上,还体现在提升文化认同、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欧阳日辉说。(参与记者:黄浩然、朱雨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