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瞭望 | 中关村向“新”而行

新华社

  在银河航天北京方舟实验室,技术人员在检查灵犀03星待发射状态(2023年5月摄) 银河航天供图

  4月25日至29日,主题为“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首次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隆重举行。

  这是一场吸引全球目光的科技盛宴,更是一场聚焦创新发展的头脑风暴。

  中关村,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从一片田地、一条电子街到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让这里变成了一片不断创造奇迹的热土。

  1.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0余家上市公司、85家独角兽企业、11家营收超千亿企业……一系列数字,勾勒出中关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也见证着中关村向“新”而行的铿锵足迹。

  如今的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行走在这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都能感受到澎湃不竭的创新伟力。

  ——新产业下好先手棋,在这里看见未来。机器人在“黑灯”工厂上岗、年产千万台手机,创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即将孕育中国的创新药,人形机器人实验室朝着共性难题攻关,无人驾驶汽车驶入高速公路“赶飞机”……一批瞄准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项目,构成了中关村布局未来产业的新图景。

  迈向未来,谋划未来产业的路线图更加清晰。2023年,《北京市促进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布局通用人工智能、6G、智慧出行、量子信息等20个未来产业,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在北京的未来产业布局中,中关村无疑是挑大梁者。

  这片创新沃土上,未来产业的“果实”正在加速涌现。国际首个视觉通用分割模型SegGPT、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超大规模智能模型“悟道3.0”、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一大批创新成果在中关村破土而出、接踵而至。

  ——新主体集群发展,不断向世界一流迈进。具有爆发式成长、颠覆式创新等特征的独角兽企业,已成为全球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海博思创、中科富海、智谱华章、梅卡曼德、爱笔智能、昭衍生物……截至2023年底,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数量已增至85家,持续领跑全国。

  在中关村,领军企业始终是创新主体。近年来,中关村实施科技领军企业旗舰行动,加快培育地标型企业和世界级原生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分类培育机制,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如今,在人工智能、6G、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领域,一批科技领军企业走在国际前列。

  百舸争流中,领军企业千帆竞发。如今,中关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更多创新主体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创新型企业。

  ——新要素厚植沃土,让人才“活水”竞相奔涌。在中关村,最关键、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拎包入驻”中关村,成为许多科研工作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全链条全周期的政策支持和创新服务体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吸引着各类优秀人才入驻中关村。

  2020年以来,北京以中关村为主阵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科技领军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引进,加快推动战略科技人才、产业领军人才、创业人才、科技服务人才集聚,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如今,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超过四分之一的“万人计划”专家。在前沿科技领域,人才优势尤其突出,像北京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全国总量的43%左右。

  春已至,万物生,春到中关村。站在新的起点上,因创新而生的中关村,将持续突破科技前沿技术、多维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在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上求突破、谋创新,当好全国科技创新排头兵,以“质”为帅、聚“链”成势、向“新”而行。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