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2016改革镜像:建立市场化监管生态体系
北美精算师协会国际委员会主席、保德信金融集团副总裁吴庚辉坦言,“中国保险业监管的速度、态度和专业性,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水平正处于日益理想的状态,一方面市场化改革颇具成效,如"偿二代"落地;另一方面,对潜在风险的防范愈发未雨绸缪,如下发人身险的产品新规等系列举措。”
有的放矢
日前,保监会披露了第2季度“偿二代”风险综合评级工作,这是“偿二代”体系下的风险综合评级制度的首次运行。统计结果显示,按照“偿二代”监管标准,160家保险公司中,风险低的A类公司和B类公司分别为54家和103家,合计占比达98%;风险较高的C类公司和D类公司分别为1家和2家,合计占比仅为2%。
事实上,以“风险导向”为设计原则的“偿二代”正式实施以来,其通过市场化手段持续强化偿付能力,使得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保持充足稳定。
而这仅是保险业监管市场化进程的一个整体的缩影,新的生态体系正在重构。其中,在人身保险改革上,在完成人身险费率改革“三步走”后,又根据经济及保险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将万能险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至3%,以防范利差损风险;在财产保险方面,商业车险费率改革试点工作在黑龙江等18个地区实施后,继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得车险产品更为合理、小额赔付案件减少、风险定价能力提升等作用。
在保险资金运用上,放宽保险资金可投基础设施项目行业范围,增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即PPP模式)等可行投资模式;明确保险资金可参与沪港通试点业务;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保交所”)的成立等,有利于保险公司缓解资产配置压力、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防范和化解投资风险,更好地服务保险主业。
此外,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发布《广西辖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退出管理指引》、推进保险纠纷诉调对接机制建设工作等,均为保险业监管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不一而足。
保监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9月,保险业保费收入2.52万亿元,同比增长32.18%,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2.69个百分点;资产总量14.6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8.38%。长期低利率和资本市场跌宕已兵临城下至保险业资金运用收益率3.95%,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时至年关,回首2016年保险业的各项改革发展,虽然阶段性风险亦不容忽视,逆势增长的势头未改。
“偿二代”显效
从2013年立项,到2014年全部标准建立,并且进行多轮压力测试,再到2015年进入试运行过渡期。短短三年,中国保险业实施的“偿二代”走在了世界最前端。国际知名评级机构穆迪,更以“媲美全球最佳监管制度”来形容“偿二代”。
目前,从“偿二代”实际施行的情况看,基本达到了制度设计初衷。首先,科学全面地反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与“偿一代”相比,“偿二代”能够更加全面反映保险公司的产品、投资、再保险等风险,风险识别能力显著增强。
以“偿二代”对投资的影响为例,工银安盛人寿保险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郭晋鲁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偿二代"的落地对保险资产配置的理念、方法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同于"偿一代"规模导向的资本计提方法,"偿二代"采用风险导向的资本管理方式,真实反映公司风险暴露状况,尤其是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保险机构要将资产配置的考虑因素从收益、风险扩展为收益、风险和资本占用三要素。”
这一点,从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即可窥探。在“偿二代”试运行初期,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有13家,高于“偿一代”下的2家。“偿二代”下不达标公司普遍存在业务结构不合理、高风险资产占比较高等问题。
其次,促进了行业转型升级。“偿二代”以风险为导向,督促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的同时,统筹考虑风险和资本。
对此,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敬惠进一步解释道,“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业尤为需要践行"偿二代 "要求。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完善以产品为原点的资产负债管理闭环工作机制,持续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实现精准的风险定价,有效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和管理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以来,保险业在高速增长的同时,整体偿付能力保持了充足稳定,不达标公司持续减少,已由“偿二代”运行初期的13家减少到2季度末的3家。
再次,支持了保险业市场化改革。“偿二代”为保险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工具。近两年,保监会推进保险产品条款费率、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在“放开前端”同时,“偿二代”在“管住后端”方面发挥了作用,及时反映监测了有关风险变动。
此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偿二代”提升了我国保险业国际影响力,初步形成了与欧盟偿付能力体系、美国风险资本制度(RBC)模式“三足鼎立”格局,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偿付能力监管模式的典范。
举例来看,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在全球保险资本标准(ICS)中,利用偿二代数据,为中国单独增加了分组和相应的风险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