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多地数据资产质押融资“首单”相继落地 “入表+融资”模式助力数据资产高效变现

郭冀川 寇佳丽 证券日报

  近期,多地陆续公布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落地情况。例如,6月5日,记者获悉,深圳优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其持有的数据知识产权向交通银行深圳分行申请融资,成功获得1000万元贷款,完成深圳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长沙、武汉、深圳、义乌、杭州等地公布本地企业完成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且多为“首单”。企业利用数据资产顺利融资,不仅充分证明了数据自身价值,也为企业融资打开新渠道。

  “入表+”模式助力实现数据资产化

  今年以来,作为新兴资产类型,数据在经济运行中日益活跃。

  “只有能创造经济价值的数据资源才可被认定为数据资产。”趣链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伟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在数字经济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数据资产化旨在通过数据的交易与流通最大化释放数据核心价值,数据资产“入表”则是实现数据资产化的有效手段。

  在数据资产化过程中,“入表+融资”模式能高效实现企业数据价值变现。“入表”解决了企业数据资源的定价问题,使数据资源的价值得以衡量和体现,“融资”能让企业凭借数据资产撬动更多资金。

  例如,温州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在去年5月份将“信贷数据宝”作为资产列入企业资产负债表无形资产栏,反映企业在数据要素方面的投入和收益。今年3月份,“信贷数据宝”获得了378万元信贷支持,接近资产“入表”价值的4倍。

  “数据资产‘入表’后,不仅可以明显提升企业规模,还会对企业信用评级、融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尤其是有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多融资机会。”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朝良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入表+融资”模式的出现,离不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今年年初,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发布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依法合规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发挥相关引导基金、产业基金作用,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数据产业”。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兰日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深圳、杭州等地的数据资产融资案例,为企业投融资带来了新的数据要素担保机制探索与尝试,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丰富了资产化业态,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传统金融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等带来了深层次影响。

  兰日旭进一步表示,“入表+融资”模式在更好满足企业数据资产变现需求的同时,也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了新挑战,建议金融机构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改变信贷结构,增加可抵押、质押资产类型,增加人才储备与培养,打造新的金融服务数据要素模式和业态。

  数据资产变现关键在确权与定价

  在企业利用数据资产进行投融资活动过程中,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数据交易所和“数商”(即数字营销商)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交易所可以为企业的数据资产登记认证及价值评估提供依据,“数商”则能够辅助企业更好完成相关流程。企业通过在数据交易所登记备案第三方数据治理、数据安全合规评估、资产评估等专业流程,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工作,准确计量数据资产价值,进而可凭此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融资。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教授武长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大多数情况下,数据资源是一种流动性(即时刻更新)资源,较难简单评估其价值,但通过数据交易所的交易场景,可以有效评估企业数据资源本身价值,方便企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和投融资活动。

  当前,如何推动更多数据资源变为数据资产,已经成为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金融行业总监刘君惠子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重塑企业估值逻辑,要“道”“术”兼修。企业的数据资产“入表”是开启数据资源价值释放的基石,在财务报表上的明确体现,这是数据资产的“道”。对于公司来说,提升公司市值,通过数据资产“入表”后的延伸发展,获取在资本市场价值的回归或更高增长率,是数据资产的“术”。“道”与“术”的结合,是得以打开数据资产价值化的“金钥匙”。

  “数据资产流通的关键突破点在确权与定价上。”刘君惠子表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上线了数据产品交易价格计算器,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贵数贷”“数据交易保险”“数据网络安全责任险”,并面向市场提供服务,已为多家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数据资产质押融资只是数据资产变现众多路径中的一个。致同咨询信息科技咨询服务全国主管合伙人钱芳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据资产经评估后,可以开展股权债权融资、数据信托、质押融资、数据资产保险、数据资产担保、数据资产证券化等投融资活动,从而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由于数据资产与传统资产比较具有无限复制性和重复使用性,资产价值极易受到市场变化、数据质量等影响,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调整因子,在传统的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基础上进行价值量化和评估。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