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各地频出实招为经济复苏赋能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季度,23个省份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地频出实招为经济复苏赋能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较好基础。连日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陆续披露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是这恢复向好态势的直接印证。

  据了解,在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份一季度经济增速高于4.5%的全国平均水平,多个省份GDP增速已超过其在年初设立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同时,一大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接连出台,正在为各地经济企稳向好积聚磅礴力量。

  巩固经济回升好势头

  山东增长4.7%、陕西增长5.3%、吉林增长8.2%……今年一季度,不少省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实现了“开门红”。回升向好势头是怎样巩固的?各地纷纷总结了经验。

  农业方面,安徽通过完善和强化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应对生猪市场波动。“今年一季度,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克服猪价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继续坚持长效政策护航生猪稳产。”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总统计师童晓莉说,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852.9万头,稳产保供效果明显。

  工业方面,一季度山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在稳增长中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焉杰说,山东建立工业运行“日调度、旬分析、月通报”制度,发挥用电量、价格、制造业PMI、产能利用率等先行指标的“探头”作用,及时发现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能耗、用地、环境、融资等方面,山东省有关部门还研究制定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素资源保障的有关措施,最大限度释放稳增长潜力。

  就业方面,一季度辽宁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同比增长18.8%,完成年度目标的27.8%。“我们坚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畅通基层就业服务微循环。推动创业型城市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倾心打造一批优秀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着力提升创业对就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一季度,全省新认定创业孵化基地23家,培育创业带头人2671人,带动就业1.5万人次。”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谷孝红说。

  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

  为经济复苏赋能,各地还积极结合自身特点精准发力,培育竞争新优势。

  今年一季度,河北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430.8亿元,同比增长17%,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我们全面落实进口能源政策性布控调整,降低取样比例,关区进口原油抽样检测比率由100%降至20%左右,进口煤炭抽样比例由100%降至60%左右。一季度,依企业申请,我们开展进口铁矿石品质检验632批,货运量4956万吨,为企业节省费用约4400余万元。”石家庄海关副关长石金峰说。

  一季度,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在工业重镇柳州,税务部门积极推动诉求响应提质、政策落实提效、精细服务提档、智能办税提速、精简流程提级、规范执法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最近我们就办理了一笔41万元的留抵退税款,不仅盘活了企业资金链,也为新产品研发提供了支持。”柳州卡达克汽车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会计赖瑞华说。

  上海举办迎春消费季、第四届“五五购物节”等系列活动,释放消费潜力;陕西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努力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天津启动2023年专利导航试点项目,助力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绿色石化等重点产业链创新突破……多位分析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拿出真招实招,汇聚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下一步各地工作的重中之重。

  河南省国资委副主任刘孟连介绍,截至3月末,河南41户省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78万亿元,同比增长28.7%,增速在全国省级监管企业中位居第一。“今年以来,河南国资国企加快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刘孟连说,河南将围绕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使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在产业链关键环、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新疆银保监局副局长黄福宁说,新疆银保监局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水平,扎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工作质效,力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保持增速和户数实现“两增”。

  5月11日,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经贸合作招商会将在广州举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此次招商会的重要目的。我们希望经过五年的努力,争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累计引进内外资产业项目5000个以上,投资总金额超2万亿元,其中投资超千万元的产业项目1000个以上。”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说,广东将加强对各个职能部门、各类资源要素的集中统筹,确保给予企业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最优质的服务。(记者 王俊岭)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