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规模跃居全球第二 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适配性增强

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 上市公司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昝秀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证监会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加强基础制度建设,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良性市场生态逐步形成。”证监会副主席李超6月23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中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股债融资累计达55万亿元,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

  他表示,证监会将继续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努力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截至2021年末,沪深股市市值达91.6万亿元,交易所债券市场托管面值达18.7万亿元,商品期货交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资本市场总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一系列数据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纵深推进,市场广度深度持续拓展,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服务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担负重要使命。李超表示,这十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大力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围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基础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十年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十年增长了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四梁八柱”基本建成。市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李超介绍,这两年科创板、创业板IPO公司数超同期境内市场70%,私募基金累计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超过10万亿元,其中有相当比例投向了科技创新领域。2021年,科创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分别为9.6%和4.6%,远高于其他板块。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资本市场建立了与科技产业、风险投资无缝衔接的价值发现和筛选机制,为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融资服务,积极促进科技与资本融合,带动了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市场优胜劣汰效应加快显现

  “结构性问题始终是制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些年,我们着力用改革的方法和思路去破解结构性难题。”李超表示。

  他说,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结构在发生明显变化。多层次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各市场、各板块的特色更加突出。沪深主板更加突出“大盘蓝筹”的特色,科创板坚守“硬科技”的特色,创业板继续保持“三创四新”的特点,北交所和新三板注重于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同时,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在整个资本市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上市公司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接近2200家,市值超过千亿元的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由十年前的完全是空白发展到现在的46家,上市公司也日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重要的动力源。上市公司资产规模相比十年前增长了两倍,营业收入、净利润总体保持比较高的增速,近三年累计现金分红达到了4.4万亿元,较之前三年增幅接近50%。

  市场优胜劣汰的效应加快显现。A股市场分化特征更加明显,各方资金更加青睐龙头股、绩优股。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建立,2019年到2021年强制退市家数是之前十年总和的三倍以上,“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性生态加速形成。

  投资者结构逐步优化。截至今年5月底,境内专业机构投资者和外资持有流通股市值占比达到了22.8%,比2016年提升了6.9个百分点。2021年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首次下降到70%以下,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步建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