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内逾八成新股超募 专家建议优化规则引导资金使用
最近,禾迈股份将用大笔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消息受到市场关注。
《证券日报》记者据同花顺iFinD数据梳理,12月份以来截至12月21日,A股共有25只新股上市,其中21只超募,占比超八成,均来自科创板或创业板。从超募情况看,9只新股超募2倍以上,最高达9倍。这也使投资者对超募资金的使用颇为关注——超募的钱用到哪了?
记者发现,从12月份相关公司公告来看,超募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投资新项目等。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大笔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合规但不一定是最优解。上市公司应将超募资金用于主营业务相关领域,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企业和投资者带来良好投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募集资金使用相关规则也有优化空间。
多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梳理发现,12月份以来,至少有2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超募资金使用情况。从使用用途看,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的有17家,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有9家,其余则用于投资新项目等。另外,也有上市公司对超募资金进行了多样化安排,同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与购买理财产品。
“超募资金通常可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和归还银行借款,属于拓展主营业务。超募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规范,企业经营有各自的战略决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将所有资金都用于经营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严凯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然而,有些上市公司将大笔超募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也引发部分投资者质疑。有上市公司表示,用超募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获取良好的投资回报,进一步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保障股东利益。
“上市公司将大量超募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并不是最合理的选择。”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大量资金在企业闲置,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企业在短时间内可能不需要那么多资金,应该想办法引导这些资金回到市场中去,使资金更高效地利用起来。”
“大部分实业公司欠缺专业的投资能力和风控能力,而且,将超募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也不符合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初衷。”华泰联合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张雷对记者表示。
鼓励超募资金投向主业
记者注意到,12月15日,有科创板公司宣布,将超募资金用于收购并增资所在产业链企业,增强主业竞争力。
上述公司公告称,拟使用7000万元超募资金收购所在产业链某企业60%股权,同时再用部分超募资金对其增资,增资完成后将持有该企业66%股权,取得控股权。公司认为,该交易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主业布局,提升经营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上市公司将超募资金用于收购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这是需要重点鼓励的方向。”张雷表示,将资源配置到优质产业中,通过发展主业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
张雷表示,对于此类企业,证券服务机构需要为其进行全面的产业链梳理,研究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高效利用超募资金。同时,也要对超募资金的使用进行必要的监督,提出合理意见,规避投资风险,充分发挥资金优势,推进企业向好发展。
超募资金用于投资主业也是监管鼓励的方向。相关规定显示,科创板公司将超募资金用于在建项目及新项目(包括收购资产等)的,应当投资于主营业务,科学、审慎地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交董事会审议通过,由独立董事、监事会、保荐机构或者独立财务顾问发表明确同意意见,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专家普遍表示,需要进一步完善募集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制度。严凯文认为,注册制下,务必加强对超募资金的相关管理工作。建议把超募资金的使用与上市公司再融资挂钩,募集资金没有使用完毕的上市公司不宜进行再融资。此外,超募资金使用中出现严重问题的,应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进行相关限制。
王骥跃认为,完善超募相关制度需充分发挥规则引导作用,建立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对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允许超募资金回购,在触及社会公众股限制的时候,允许先用资本公积扩股到4亿股以上再回购,有利于解决闲置资金浪费问题;二是让超募闲置资金通过战略配售基金渠道回到市场,支持更多实体企业IPO;三是修改相关规则,以融券的方式来增加上市之初的实际流通量,促进市场化发行定价;四是适当加快新股供应,促进发行定价更加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