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成信托业转型抓手
中国证券报记者11月12日获悉,中国外贸信托FOF业务规模再创新高,已突破200亿元,领跑信托行业。业内人士表示,目前FOF业务已成为信托行业探索标品业务的重要路径,具有巨大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专业能力要求高、绩效考核困难等问题。未来信托公司亟需提升投研能力、底层基金甄选和监控能力以及风险管理能力。
发力FOF业务
数据显示,除中国外贸信托外,多家信托公司都将FOF业务作为着力点,在产品数量、产品规模、投资收益方面均取得较快发展。
以上海国际信托为例,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共发行数十单FOF产品,总体管理规模已突破100亿元。
今年9月22日,“杭工信·光源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运作到期,圆满结束。据了解,该产品为一年期封闭型产品,也是杭州工商信托发行的首只主动管理FOF产品,A类信托累计收益率为27.40%、B类信托累计收益率为60.24%,均超过收益基准。
丰富的产品背后,离不开信托公司的努力。以中国外贸信托为例,公司从2013年就开始发力FOF业务,扩充搭建了一支专业FOF投资研究团队,同时逐步建立起资产配置框架与基金绩效分析评价体系,构造了集投资研究、运营管理、风险监控、绩效分析等为一体的FOF投研管理平台。
作为标品业务的典型代表,FOF产品规模大增,信托资金投向结构也有所优化。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从资金信托在五大领域占比来看,排序分别是工商企业(30.00%)、证券市场(17.52%)、基础产业(13.42%)、房地产业(13.01%)、金融机构(11.97%)。
多渠道破解投资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转型背景下,当前信托公司开展FOF业务,主要通过与专业私募管理人合作,学习并借鉴其投资和管理经验,逐步熟悉相关领域的基础资产,逐步提高主动管理能力。
不过,在实践过程中,信托公司开展FOF业务也存在难点。中融信托表示,一是大类资产配置难度大,二是底层子基金难以进行有效筛选及运作监督,三是FOF业务团队绩效考核困难。FOF产品的超额收益以及大部分管理费或要在实现业绩很长时间之后才能提取,这与信托公司目前业务收入特点有很大不同,信托公司需要重塑绩效考核机制。
对此,中融信托建议,信托公司应从以下方面提升开展FOF业务的能力:一是提升投研团队事前鉴别及风险管理能力,二是加强底层基金甄选与监控能力,三是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由于FOF产品配置的资产种类较多,需要关注来自于不同类型资产自身的风险以及多个资产间相关性带来的风险。信托公司需要基于所投基金的风格、基金之间的相关性等信息,管理投资组合的风险。”中融信托称。
加强运营管理能力也至关重要。中国信托业协会表示,从投资端来看,现阶段,信托公司通过FOF/MOM业务模式切入,部分公司在开展量化投资,这些业务都对金融科技提出较高要求。从项目运营管理上看,证券投资业务标准化程度较高,交易更为频繁,并且采用净值化管理模式,因此运营管理能力至关重要,这也对金融科技提出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