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智能化风险管理体系 助推金融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各国都在努力推动经济金融向数字化转型,我国也正积极拥抱这一趋势,发展数字货币和其他各类金融科技。6月11日,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2021)上,多位嘉宾对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个人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子钱包实现支付场景的限额支付、条件支付和个人隐私保护等功能,也可以进行亲属赠予功能的管理。通过建设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确保数字人民币钱包具有普惠性,避免因技术素养或依赖通信网络等带来的使用障碍。
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江表示,在数字给金融服务模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的同时,经济金融的数字化转型并没有消除风险,而且风险的展现方式和业态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这对商业银行构建全面智能化、现代化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人民币钱包有四种类型
数字人民币钱包是数字人民币的载体。穆长春表示,在中心化管理、统一认知和实现防伪的前提下,中国人民银行和各运营机构采用共建、共享方式开发钱包生态平台,对钱包进行管理并对数字人民币进行验真,实现各自视觉体系和特色功能。通过建设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实现数字人民币线上线下全场景应用,满足用户多主体、多层次、多类别、多形态的差异化需求,确保数字人民币钱包具有普惠性,避免因技术素养或依赖通信网络等带来的使用障碍。
穆长春介绍,按照不同的维度划分,数字人民币钱包有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强度分为不同等级的钱包。二是按照开立主体分为个人钱包和对公钱包。三是按照载体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四是按照权限归属分为母钱包和子钱包。
“最低权限的四类数字人民币钱包属于匿名钱包,余额限额1万元、单笔支付限额2000元、日累计支付限额5000元。该类钱包仅用本人手机号码就可以开通,体现了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的设计原则。”穆长春表示,如果支付超过2000元,可以上传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信息及绑定银行账户信息,将钱包进行升级。比如说,升级到二类钱包后,钱包余额上限就会变为50万元,单笔支付限额升至5万元、日累计支付限额为10万元。
对于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穆长春解释称,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是两个维度的事情。数字人民币是钱,是工具,钱包是载体,是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钱包和其他钱包一样,都是基础设施。第三方支付作为载体,其基础设施功能没有发生变化,依然可以作为数字人民币的载体。数字人民币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不是竞争和取代的关系。
构建现代化风控体系
数字化会给未来经营模式带来哪些变化?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潘卫东表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就是有能力把技术内在逻辑用商业模式展现出来。银行服务不能只在物理网点、APP、网上银行,要到客户生产和生活中去。把银行的服务解构、打散,和客户生产生活无缝整合。
王江认为,数字化时代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新挑战。从外部来看,风险形态的变化更加快速,但新的风险形态也不断出现。从内部来看,风险防控的思维必须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不断催生业务新模式,平台化、场景化、批量化等获客方式快速发展,具有复杂性高、风险传播速度快、对风险预判时效要求高的特点。
王江表示,数字化转型也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带来巨大机遇,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革新数据应用方式,二是要革新风控技术手段,三是革新风险管理理念。
“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风控体系。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本质和逻辑没有改变,只是对智能化的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王江强调,要强化统筹谋划,强化数据治理,强化科技支撑,推进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