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消费主引擎更好助力中国发展——专家学者共话首届消博会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让消费主引擎更好助力中国发展——专家学者共话首届消博会
新华社记者王雨萧、严钰景
“天气热,展品热,中国的市场更热!”正在海南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一名参展商连用三个“热”形容参加消博会的感受。
热度背后,是“中国红利”在全球不断释放。
如今的中国,早已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消费,正在成为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动力。
除了参展商签约交易火热,首届消博会上,多场聚焦消费的论坛吸引诸多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消费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和观点碰撞。
中国消费“赛道”正在经历怎样的变化?呈现哪些新的趋势特点?未来如何做强这个经济增长主引擎?中国消费品走向世界还有哪些“关”要闯?
这些关于中国消费的问号,我们在消博会上探寻答案。
人均GDP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预计未来10年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22万亿美元。站在今天审视洞察,中国消费的“面孔”已经不同。
“中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居民消费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型消费占比超45%。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国老百姓在医疗、健康、旅游、职业教育、文化信息产业等服务领域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中国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服务业市场和服务型消费新增市场。
谈及未来中国消费的新趋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用三个“齐头并进”进行阐释。
“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消费齐头并进;城市消费和乡村消费齐头并进;线上、线下消费模式齐头并进。”魏建国说,以长三角地区为领头雁,以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作为两个重要地区,中国消费的“雁阵型”模式格局将迅速形成。
数字人民币咖啡售卖机、能测试压力指数的“黑科技”座椅、几乎成为每个展台“标配”的迷你直播间……本届消博会上,随处可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认为,生产与消费的数字化已成为主要经济体转型的亮点,且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消费数字化走在生产数字化的前面,网上购物、数字支付、共享出行、远程教育、远程办公等,无一不是数字化的产物,未来数字化转型的空间还十分巨大。”隆国强说。
此外,专家还指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决心。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发展的新趋势。
消博会不仅为海外商品搭建进入中国的平台,也为中国消费精品销往世界创造商机。
“消博会是向世界展示中国优质消费品的重要窗口。”迟福林表示,近年来,随着产业变革、科技创新和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中国在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涌现了一批优质商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国内消费需求,也有利于满足各国人民的消费需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扩大商品和服务进口,有助于中国商品在比学赶超中越做越好,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为构建强大国内市场提供支撑。
着眼未来,如何进一步壮大消费,加速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看来,扩大消费,首先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顺应国内消费升级大趋势。同时,针对当前需求旺盛的重点和痛点领域入手,大力发展健康产业、“银发经济”、母婴消费等。
“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城乡在公共消费方面的差距。应当通过公共消费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来拉动农村消费,这也是消费转型给城乡关系提出的一个新课题。”迟福林说。
“需要注意的是,新消费、新动能一定是差异化、互补型、共享型的。我们培育中国的新消费,也是培育周边地区的新消费、世界的新消费。打造真正开放共享的大市场,才能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和谐共赢发展。”张燕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