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访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题: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访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

  新华社记者王希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大幕拉开。作为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三年行动是可衡量、可考核、可检验、要办事的。

  开局之年,三年行动进展顺利吗?国资央企改革取得哪些实效?下一步如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新华社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

  开局良好 成效显现

  问:三年行动启动以来进展如何?近年来国资央企改革始终处于“进行时”,目前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启动以来,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各央企紧锣密鼓制定工作台账、完善实施方案、压实主体责任,我们也开展了专项督导考核,有力推进了各项改革任务落地。总体来说,三年行动开局良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今年是三年行动的开局之年,国资央企改革也进入新的关键阶段。截至目前,央企已有621户子企业选聘职业经理人近5000人,119户控股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市场化经营机制更趋完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深化,推进了经营机制转换;已有22组41家央企完成战略性重组;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市政社区分离移交和所办医疗教育机构深化改革基本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完成81.9%。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国企改革仍存在不平衡、不到位的情况,还有部分改革难点亟待突破。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三项制度改革、改革专项工程、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等六方面重点任务发力攻坚,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存量增量改革并行 加快布局结构优化

  问:按照三年行动要求,未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思路是什么?

  答: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事关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事关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实施三年行动为契机,加快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进一步突出实业主业、推进重组整合、统筹好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具体来说,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推动国有企业更多向产业链中具有高端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的关键环节布局;聚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升国企自主创新能力等领域发力;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以主业做强做精为目标,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企混改,重在转换经营机制

  问: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国企混改进展如何?下一步如何推进?

  答:今年以来,国资央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稳妥深化混改,取得一系列进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深化,1至11月央企引入社会资本超2000亿元;着力在混改中转换经营机制,一些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施骨干员工持股等改革事项的先行者;上市公司成为央企混改主要载体;股权激励工作指引等配套文件接连出台,混改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下一步积极稳妥深化这项改革,一是要把握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防止“一混了之”,防止盲目性,务求改革实效。二是分层分类深化混改,重点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混改。三是合理设计和调整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结构,积极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各类战略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四是针对重“混”轻“改”等问题,研究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差异化管控为突破口,推动混改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如何理解这一新要求?具体工作中怎样落实?

  答: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赋予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新的光荣使命。国有经济未来要在围绕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全面增强战略支撑作用。

  战略安全方面,加大国资向涉及国家安全、能源资源和粮食供应保障、战略性基础设施网络、综合性应急储备等领域布局力度,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实现重要行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

  产业引领方面,发挥国资国企在新型举国体制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导国有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发挥国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加快构建更符合新发展格局需要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国计民生方面,推动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承担起基础性、保障性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国有资本对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应急物资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有效供给,加强公共卫生和医药医疗能力建设,加大民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发挥国有经济公益性、保障性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