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向着更美好生活奔跑——深圳蓄力高质量发展“新深圳速度”

新华网

  新华社深圳12月29日电(记者孙飞 印朋)GDP从一季度下降6.6%,到前三季度逆势增长2.6%,“创新之城”深圳今年走出一条经济运行“V”形轨迹,迸发创新驱动的蓬勃发展动能。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经济工作指明方向,为明年经济政策划出重点。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圳正向着更美好生活加速奔跑。

  更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续汇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过去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上具有一定优势的深圳,正在“创新链条”上爬坡跃升,一个个“大国重器”正在这里拔地而起。

  短短3年时间,深圳鹏城实验室取得一系列科研创新成果。

  鹏城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即将建成的鹏城云脑Ⅱ大科学装置,算力达1000P(每秒百亿亿次),将面向全国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服务。

  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鹏城实验室是深圳市超常规布局、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重大部署,其“奥妙”在于不设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的创新运行机制,激活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不仅是鹏城实验室,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创新平台正在深圳加速建设。

  原始创新的不断“蓄能”,也助推产业创新“爆发”,形成创新“双轮驱动”局面。

  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增长4.3%和2.8%,近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的2020年“50家聪明公司”榜单中,有9家企业来自深圳。

  截至11月底,深圳已建成5G基站约4.6万个,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华龙迅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龙小昂说,在5G技术支撑下,可以构建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应用,将大幅降低企业生产运营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要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贾兴东说,下一步深圳将持续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5G+8K+AI+云”战略,同时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更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住房等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土地面积最小,不到2000平方公里,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口密度大于北上广。与此同时,深圳每年新增约50万户籍人口,但可售商品房库存不到300万平方米,供需矛盾一定程度存在。

  记者从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了解到,2020年深圳居住用地计划供应293.2公顷,目前已实际供应357.03公顷,完成计划的121.77%。今年居住用地的计划供应量和实际供应量均为历年最高。

  12月21日召开的深圳市委常委会强调,要突出补齐民生短板,持续用心用情用力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提出,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深圳在朝着全球标杆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尽管在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具有一定优势,但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仍要补课,深圳一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另一方面也向全球教育和医疗人才抛出橄榄枝。

  更绿!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

  电动大巴、电动出租车、电动中巴……在深圳,新能源公共交通车辆随处可见。

  从10年前推广新能源车辆至今,深圳全市专营公交车辆已全部实现纯电动化,纯电动出租车比例超过99%。

  业内专家算了一笔账,纯电动公交较柴油大巴节能72.9%,年度总节能约36.6万吨标准煤。以此计算,深圳全市公交每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5.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量431.6吨。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比亚迪从2010年提出公交电动化解决方案以来,累计交付纯电动客车、卡车超过7万辆,已经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深圳正在全力推进网约车、物流车等营运车辆电动化。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深圳碳排放强度(单位GDP碳排放指标)处于全球先进水平,深圳碳排放强度2016-2018年累计下降10.9%。

  不少专家认为,深圳在碳排放达峰、污染物达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个目标上实现了协同,碳市场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可进一步探索深圳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