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价差利差成推手 大宗商品刮起“进口风”

张利静 马爽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套息交易会否卷土重来

  前些年疯狂的金属融资会否卷土重来?从当前国内外利率环境看,这种情况存在可能性。

  刘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受疫情影响,海外央行大规模放水,Libor再度回落至2010年美国金融危机时的低位。国内资金成本尽管也在下降,但信贷体系管理严格,对企业资质审核和要求很高,导致民间实际利率偏高。当海外资金成本比国内低,可在海外借入低利率资金,在国内贷出高利率资金获取利差收益。人民币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利差往往通过货物贸易为中介进行。铜具有价值高、零关税特点,更受贸易融资青睐。

  “贸易融资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是常规模式信用证贷款进口、虚拟铜贸易融资和理财加贸易融资。”刘超说,从现实情况看,保税区库存是判断虚拟贸易融资进入的重要指标。SMM调研数据显示,6月12日当周,上海保税区铜库存环比增加0.32万吨至21.62万吨,连续第三周增长,但仍处历史低位。国内保税区库存偏低,多数进口是常规信用证现货进口融资方式,并非空转性质的融资方式。

  “融资行为肯定有,但本轮铝的进口应该还是以现货为主。”业内人士表示。

  针对大宗商品套息的融资行为,国家近年来持续加强监管,包括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2014年原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开展进口铁矿石贸易融资情况快速调研的通知》。“贸易融资的常规进口模式一直存在,不受限制。后两种贸易模式因未发生货权实质转移,仅是票证流转,目的是尽快套取利差,因此是整治重点。”刘超说,随着进口套利盈利出现,加上海外资金成本持续回落,利差套利空间可能会持续扩大,需引起关注,以免对国内金融市场带来不必要影响。

上一页123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