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能力有待提高
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也要看到绿色标准不统一、缺少基层金融机构绿色架构、缺乏专项货币政策激励工具、可持续能力有待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欠缺……都是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陈雨露认为,无论是从试验区角度,还是从全国来看,当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着一个突出挑战,即绿色金融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绿色项目难以有效内生化,投资回报率不高、对市场吸引力不足。如果绿色金融不能体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需要政府源源不断地投入,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基本原则,也违背了绿色金融发展初衷。
同时,绿色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有待健全。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亚联坦言,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收益率偏低,绿色认证成本高,绿色项目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江西处于欠发达省份,对担保增信、财政奖补、风险补偿等支持力度有限。
另外,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李瑶认为,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绿色金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政策,但大多停留在部门规章和指导性文件,尚未形成完整规范的政策法律体系,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从管理体制来看,鲁政委表示,国内对于绿色金融的管理体制较为粗糙。对绿色金融的界定仅体现为一个应用领域的分类,而监管制度更多是提出了对绿色金融的监管要求或者说约束性要求,比如募集资金只能投向绿色领域,资金全流程运用需要披露,项目需要绿色认证等,而激励方面的政策较少。更重要的是,目前监管体系下,尚未在“绿色”与“金融”之间形成有机的、内在关联。要真正激发绿色金融的内在力量,需要找到一种激励相容机制,使这两个具有巨大价值的领域产生关联。
业内人士提出,绿色融资工具门槛较高,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一方面,绿色产业投资对资金的需求均具有投资数额大、投资期限长、初期回报率低的特征;另一方面,现有绿色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尤其是绿色直接融资工具对发行人主体资质要求较高,大部分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发行绿色债券的门槛,享受不到发行绿色债券带来低利率的好处。
此外,在东方金诚信用绿色金融部负责人方怡向看来,绿色项目的评级、评估技术体系有待优化。目前国内多家机构开展了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绿色债券评级、认证评估等分析工具,并在绿色金融领域开展相关应用。但这些分析工具对于不同类型的绿色金融项目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的实用性还具有较大局限性。对于绿色项目的环境效益对项目的财务现金流影响的量化分析存在很多困难,需不断优化绿色项目风险与收益的评估、评级体系,真正实现将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因素纳入到项目评估、评级以及投资决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