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精选层多重利好加持 新三板股权激励数量翻番

上海证券报
  89家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5月26日,今年已有89家挂牌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相关的公告,与去年1至5月份发布公司数量44家相比,足足翻了一番。
  今年以来,不少新三板挂牌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专家和企业认为,除了政策的加持大幅提高了挂牌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积极性之外,精选层开市及配套制度的改革,以及转板制度的落地,挂牌企业未来流动性预期显现,这为未来新三板企业股票流通创造了很重要的机会,成为今年很多三板企业推行股权激励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股权激励回暖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截至5月26日,今年已有89家挂牌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相关的公告,与去年1至5月份发布公司数量44家相比,足足翻了一番。
  很长一段时间,新三板股权激励并不活跃。2016年、2017年,每年公告股权激励的挂牌企业数量维持在300家左右的水平,有效公告数量也都超过了330份。之后的2018年、2019年则呈现出递减的态势,发布公告的企业数量和公告数量分别跌至210家、218份和128家、135份。从发布公告公司数量的占比来看,2016年至2019年,新三板公告股权激励方案的企业数量占挂牌企业总数的占比也是逐年降低,2019年甚至降至1.43%。
  2020年发生较大转变,当年发布股权激励公告的挂牌公司数为156家,逐渐恢复到2018年的状态。而今年以来,股权激励的数据更是呈现出飙涨的态势。
  新政护航
  2020年3月20日,证监会就《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X号——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监管要求(试行)》公开征求意见。同年8月21日,证监会发布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6号——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的监管要求(试行)》(以下简称《监管指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新三板股权激励的政策正式落地。
  在政策落地之前,新三板市场股权激励制度并不完善。在挂牌企业实际增发激励股的过程中,并不像A股那样有专门的增发通道,企业需要借助券商的通道予以实施,给股权激励制造了额外的成本。而合格投资者的高门槛,又为员工购买二级市场上的老股构成了不小障碍。区别于A股的是,新三板公司员工获授的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无法在中登公司进行登记,无形中失去了第三方机构的保障。由于挂牌公司没有专门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的政策指导,导致挂牌公司进行相关信息披露时,呈现一副“五花八门”的景象,专业机构和投资者无法正确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影响其作出决策。
  在股权激励领域有20余年实操经验的荣正咨询高级合伙人桂阳认为,去年8月20日出台的《监管指引》解决了新三板企业过去实施股权激励的众多问题,如权益登记、增发流程、信息披露规范性等。他说:“过去阻碍新三板公告股权激励的问题几乎全部解决了,新三板企业公告股权激励方案更为便利。”
  不少挂牌企业董秘向记者反映,以前挂牌公司的股权激励由于缺乏政策依据,一方面激励方案五花八门,不利于监管,另一方面,股权激励的部分功能无法实现,比如股票期权,而《监管指引》出台以后,在授予价格、授予比例、绩效考核等方面充分尊重市场和企业发展特点和规律,在制度框架下为企业提供自主管理空间,企业推出股权激励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精选层多重利好因素助力
  除了规范性政策的落地,桂阳认为,今年新三板股权激励热度高,与新三板精选层开板及其配套制度的改革,以及转板制度的落地,有很大的关联。
  “新三板精选层的落地,增加了很多挂牌企业的未来流动性预期。很多企业有进入精选层的考虑,或者有了转板的打算,这为未来新三板企业股票流通创造了很重要的机会,这是今年很多三板企业推行股权激励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桂阳说。
  去年精选层推出以后,不少精选层挂牌公司发布回购股份的公告,不少公司称回购的股份将用于股权激励。
  精选层公司流金岁月2020年7月3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连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不少于300万股且不超过600万股流通股,本次回购股份将用于员工股权激励,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公司整体价值。
  2020年9月2日,翰博高新发布回购股份预告公告,回购股数为57万股至100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83%-1.45%,回购价格不超过70元/股。拟回购的公司股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2020年9月8日,建邦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的方式回购公司股份,回购金额上限3750万元、回购价格上限24.85元/股,预计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7000万元,本次回购的股份将用于公司核心骨干员工股权激励。
  流金岁月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发布公告之后,虽然股权激励目前没有正式实施,但公司一直在积极推进落实。“股票的内在价值是股权激励吸引力的关键,由于精选层股票有较好的流动性,精选层的股权激励对员工的激励效果明显,股权激励必然成为留住和激励公司高管和核心人员的重要纽带。”该负责人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