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私募选股态度积极 锚定高景气与确定性

王辉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4月下旬以来,A股市场的反弹行情已持续一月有余。在股指持续震荡回升的背景下,不同个股表现大相径庭。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从多家头部私募机构了解到,他们仍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延续了高频率的上市公司调研,在个股覆盖面上更多体现出对成长性个股、中小市值企业的关注。同时,多家受访私募在继续坚持或加强“原先的选股维度”的同时,也将投资视野扩大到了新方向。

  高频调研上市公司

  “5月以来,我们的上市公司调研工作受到了疫情多点散发的影响,除了我们所在区域的上市公司不影响现场沟通和产业链考察外,其他都变成了线上调研。不过,我们对上市公司调研的节奏和频率没有发生变化。”一家总部位于长三角地区、近两年业绩表现较好的中型私募机构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据该人士介绍,5月以来私募机构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一方面更偏向于行业的均衡,另一方面也“特别考虑并客观扣除了疫情因素对行业研究员和基金经理情绪面的影响”,对于沟通问题的结论进行了一定修正,尽量保持客观。

  自市场行情回暖以来,不少头部私募出于“抢反弹”的需求,加快了调研步伐,对于年内收益率尚未转正的一些百亿级私募来说更是如此。来自某第三方机构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已有多家百亿级私募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完成了超过40次的上市公司调研。其中,淡水泉参与上市公司调研51次,高毅资产参与49次,盘京投资参与45次。

  百亿级私募上海石锋资产董事长郭锋表示,受疫情影响,二季度以来该机构主要通过线上会议参与上市公司调研,在行业覆盖面上较广泛。“近期除了持续关注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生物、消费等热门赛道以外,还调研了煤炭、精细化工、建材、互联网等行业。”郭锋透露。

  青骊投资总经理苏雪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近期该机构主要覆盖了新能源、半导体、军工以及经济稳增长的相关方向,整体而言,公司调研覆盖的范围较大。

  对标的基本面要求更严格

  一些迹象显示,头部私募机构在个股选择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整体来看,“高景气”与“确定性”这两个近年来被买方机构推崇的关键词,仍然是不少头部私募机构在构建投资组合时的主要考量因素。

  “今年美联储开启加息、缩表周期,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轮反弹市场估值全面向上的可能性比较小。我们现阶段对于公司基本面的要求可能更加严格,尤其对业绩确定性的要求会明显提升”,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官方磊称。此外,他还认为,未来个股投资的超额回报,更多会来源于强劲的基本面确定性或基本面反转方面。

  上海某百亿级私募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经过5月的全面修复之后,6月A股市场表现可能会比较纠结。综合疫情防控、海外市场、我国经济基本面等方面来看,当前阶段进行投资的纠结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难以确定“估值锚”,另一方面则担心错失有确定性的产业趋势投资机会。整体而言,该机构认为“市场大概率处于底部区域”,后续行情能否持续走强,还需要边走边看,更倾向于密切跟踪高景气赛道中业绩持续高增长的公司。

  新主线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5月以来,高毅资产、景林资产、淡水泉等知名百亿级私募机构在公司调研方面,覆盖了大量科创板、创业板中的市值相对不高、偏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公司。以景林资产为例,截至6月9日,该机构5月以来对公司进行的29次调研中,科创板、创业板公司合计达15次。

  郭锋表示,近期头部私募机构对于创业板、科创板的个股比较关注。他认为,在目前阶段,科技属性较强的成长股往往更容易把握产业方面的新需求,叠加前期股价调整充分,更容易出现结构性投资机会。方磊则称:“由于前期调整幅度相对较大,成长板块内部的细分领域机会正在增加,相关投资的长期胜率会有明显提高。”

  此外,在投资视野上,部分头部私募机构对一些新市场主线尤为关注。苏雪晶称,近期青骊资产对于国企、央企改革方向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布局。以2021年情况来看,该机构发现很多国企央企在科研院所改革、股权激励措施后,焕发了新活力,结合国企央企在A股市场长期的估值水平来看,能够从这轮改革中受益的公司,资本市场的认可度可能会持续提升。

  目前,还有私募机构表示,将从“穿越经济周期”的维度挖掘投资机会。丹羿投资执行合伙人兼投资总监朱亮表示,综合基本面等因素考量,会特别优选与宏观经济关联度相对较小的软件、半导体、智能汽车供应链企业。郭锋称,当前的流动性较为宽松,但短期经济增长动能仍有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方面,也会考虑选择与宏观经济关联性不大的一些行业。

  前述上海百亿级私募负责人强调,在市场整体反弹一个多月的背景下,挖掘强势个股的难度较前期明显加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结构性机会,可能会从前期市场关注度不高的领域中产生。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