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基金投研模式亟需调整

余喆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接连发布。这两个关系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方向的重要意见,势必将重塑行业发展的格局和路径。

  特别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设计中关于“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的规定,将公募基金和其他资管产品放在一起同台竞技,投资者投票的结果,将成为验证公募基金行业发展成色的试金石。

  公募基金如何在个人养老金时代占据投资C位?笔者认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确保长期可复制、具有大容量、稳定超越基准的权益投资业绩。从海外市场的经验来看,个人养老金的资金特点一是期限长,二是规模大。而现在的公募基金资金来源特点是期限短、进出频繁而且规模相对有限。两者的明显差异意味着适应现有资金特点的基金投研模式,势必要做出调整才能确保上述业绩目标的实现。

  虽然长期业绩优异的基金持续涌现,但整体而言,国内基金公司在大规模权益投资运作方面尚存在不足。基金公司仍较多依赖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能够成体系保证旗下产品在穿越牛熊的市场周期中保持稳定优良业绩的基金公司寥寥无几。而且,权益投研团队和相关流程在管理几百亿元规模的资金时,问题还不大,但规模上升至千亿元规模后,业绩往往会出现波动或者差异很大。

  从这个角度看,监管机构提出的“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的投研体系,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完善投研人员梯队培养计划,做好投研能力的积累与传承,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推动基金管理人实现宏观、策略、行业和公司全维度的研究覆盖,切实提高股票发行定价能力”,可谓切中要害。

  尽管国内的个人养老金在初期规模不会很大,也不会将重点放在权益投资上,但公募基金的比较优势在于权益投资,个人养老金较高收益的来源也在权益投资方面,基金行业必须尽早做好准备,才能在承接来自于个人养老金的大规模资金时发挥自身优势,赢得行业的未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