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股债合璧 稳健双利 泰康基金固收老将蒋利娟再出新基

王珞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王珞)今年以来二级债基是新基认购的热门,由固收老将蒋利娟实力担纲的泰康稳健双利债券基金(A类:020862 C类:020863)即将于5月20日-5月31日首发,为投资捕捉票息和红利资产收益提供有力投资工具,备受关注。

  精耕细作的固收老将

  大满贯获奖选手、百亿固收老将、精耕细作、稳扎稳打......这些标签是大家心中的蒋利娟。多年担任泰康基金固收投资团队负责人的她,对债市投研的每个环节都如数家珍,历史管理过的产品,屡获殊荣。

  资料显示,蒋利娟,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拥有16年证券从业经验,从事投资管理12年。现任泰康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负责人、基金经理。2008年7月加入泰康资产,历任集中交易室交易员、固定收益部固定收益投资经理;2014年11月加入泰康资产公募事业部,担任固定收益基金经理。

  在金融市场深耕16年的蒋利娟,从初露锋芒的交易员,到独当一面的基金经理,再到成为固收投资团队负责人,以其稳扎稳打的职业步伐和出色的投资能力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目前,蒋利娟管理在任管理基金数9只,在管基金总规模203.42亿元。(数据来自Wind,截至2024.03.31)

  在投资管理中,作为泰康内部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蒋利娟深受泰康投资体系的影响,始终秉承泰康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理念,始终坚持稳健为要,价值优先,不以追求短期业绩排名为目标,注重风险控制,不追涨、不去赚泡沫的钱。她持续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不断在实践中反复完善和优化投资框架,从而适应市场的进化。

  在投资风格上,蒋利娟以均衡策略投资为主,通过适当的信用挖掘等辅助手段力争获取收益。注重配置,在不同市场情况下,灵活调整策略权重。谈及投资策略之间的关系,蒋利娟表示,利率债、信用债、中短债和“固收+”等策略方向并非孤立割裂的存在,而是可以通力合作的“交响乐”。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蒋利娟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日俱增,在组合管理上愈发从容。

  泰康稳健双利债券基金-股债双享的二级债基新品

  2024年开年以来,二级债基受到市场青睐。从市场表现来看,二级债基指数过去十年累计收益率达78.19%,明显优于同期中债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65.40%和52.32%的收益表现。(数据来自Wind,统计区间2014年1月1日-2024年4月15日,以上仅揭示相关品种特点,不作为投资建议。混合债券型二级指数885007.WI,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CBA00201.CS。)

  二级债基的特点在于动态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以固收类资产投资为主,为组合构建“稳健”基础后,再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酌情配置少量股票、可转债等权益资产,以期增加组合的收益弹性,因此能在震荡的市场环境中,为追求中低风险的投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进取的选择。

  即将首发的泰康稳健双利债券基金便是一款二级债基金,该产品采取绝对收益思路,债券资产占基金资产比例80%以上,股票及可转债等含权资产占比在20%以内。产品在固收投资层面以票息策略为主,辅以杠杆、久期、骑乘等策略,配置上重点关注信用债、利率债、商金债等品种,力争平稳基础收益。

  权益投资层面,该产品一方面关注新“国九条”下的红利扩散逻辑,除了传统红利行业及个股,分红意愿强、低估值的行业及公司也将延续未来的“红利”属性;另一方面关注估值分位数较低且业绩表现相对较好的行业,通过质量、红利、成长、财务风险多维度精选优质个股。此外,转债层面力求精选高性价比个券,回避估值偏贵的转债。

  作为产品发行方,泰康基金的前身为泰康资管公募事业部。2015年4月,泰康资管作为首家获得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公募事业部的方式进军公募基金领域。目前,保险系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在千亿元以上的共有4家,泰康基金便是其中之一,截至2024年3月末,公司管理规模超千亿,在管产品共计80只,累计服务客户数超1000万。(数据来源:泰康基金,管理规模,服务客户数、产品数统计截至2024年3月31日)

  值得一提的是,泰康基金在固收和权益领域均有不俗实力,公司近2年偏债类基金绝对收益同业排行20/148,纯债类基金绝对收益同业排行15/134,固收类基金绝对收益同业排行17/158,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同业排行31/162。(数据来源: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2024-03-31》,统计区间2022-4-1至2024-3-29。评价方法说明:基金管理公司绝对收益是指基金公司管理的主动型基金净值增长率按照期间管理资产规模加权计算的净值增长率。)

  展望后市,蒋利娟表示一季度债券市场表现强势,二季度或面临供给扰动,但债市中长期仍存在投资机会,继续看好债市的观点没有改变;新“国九条”积极引导分红,这也预示着越来越多企业将具有“红利”特征,A股或在经济转型、政策推动下迎来“红利时代”。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