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平安基金高莺:以FOF布局养老市场 相机抉择优质基金

余世鹏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平安基金养老投资总监、平安养老目标日期2030FOF拟任基金经理高莺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国内个人养老金具备广阔投资空间,养老FOF是目前关注度最高的产品之一。这类产品通过科学的资产配置,二次分散风险,提升投资体验。目前,相关板块估值已回落至较合理位置,A股具备较好的投资性价比。在接下来的投资布局上,她会在战略资产配置层面做出相机抉择的调整,重点聚焦均衡型基金产品,看好稳增长、优质成长等相关板块投资机会。

  追求中长期稳健收益

  高莺现任平安基金养老投资总监,有着逾13年海内外资产配置投资经验。在加入平安基金前,她曾在全球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工作近10年,担任养老金投资方案负责人,曾主管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的机构客户资产配置策略设计和咨询业务,还发表过十余篇在行业内有广泛影响力的论文,并通过国际知名财经类出版社Wiley Finance出版了有关美国401(k)养老金资产配置和投资的专业著作。

  高莺表示,近期《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发布。从目前来看,在诸多养老投资产品中,养老FOF是市场关注度最高的产品之一。目前符合政策的养老保险保费收入约4亿元,而养老FOF规模已达到1300亿元,具备明显优势。“FOF好比专业‘基金买手’,专业的基金经理依靠长期专业的投研经验、投资团队完善的投研支持、基金公司高效智能的投资系统,通过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帮助投资者优中选优,买入‘一篮子’基金,二次分散风险,提升基金投资体验。”

  高莺直言,FOF投资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充分了解宏观经济、市场动态、行业信息的基础上,对不同时点各类资产配置比例、不同资产中各类风格的细分基金配置比例、同类型基金如何选择等配置策略做出专业判断,还需要持续跟踪动态调节组合结构,这对她和公司团队的整体资产配置能力和投资系统都有很高要求。目前平安基金资产配置业务包括FOF、MOM、养老FOF,团队共有30人,主要人员均拥有10年以上的投资管理经验。

  高莺进一步表示,平安基金希望通过养老FOF的发展,引导市场形成合理的资产配置观念,这不仅包括针对养老需求的资产配置,还包括更为多元化和长期化的配置理念。高莺指出,实际上,公募FOF的增厚收益效果并不亚于目前火热的“固收+”产品。特别是就养老需求投资而言,FOF追求的是中长期稳健收益,会遵循风险资产下滑曲线的设计原理,对不同类别资产的配比做动态调整,中长期的投资效果更是明显。

  不仅如此,高莺还认为,FOF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也是较好的投资工具。通过FOF产品,投资者可以降低“找错方向”的风险。因为FOF产品可以在资产层面进行配置,分散投向单一资产的风险。此外,管理FOF的专业机构会严格遵守投资纪律,把握投资时机。

  A股已具备较高性价比

  据高莺介绍,为布局国内养老市场,拟由她管理的平安养老目标日期2030一年持有FOF(下称“平安养老目标日期2030FOF”)已于近期发行。在投资目标上,在2030年12月31日前该基金侧重于资本增值,当期收益为辅;在2030年12月31日后则侧重于当期收益,资本增值为辅。

  高莺表示,在养老FOF投资策略上她会结合宏观经济进行大类资产分析,确定各类资产的战略配置比例,同时给予一定的动态空间,在资产配置层面做出相机抉择的调整,进行阶段性战术调整。

  在基金选择方面,高莺表示,会稍微淡化基金的短期业绩排名,对长期投资理念尤为看重。高莺介绍,为选出优秀基金产品,今年以来她和团队成员前后调研了多位基金经理。“我会重点考察基金经理的个股选择能力,会把更多的布局放在均衡型基金产品上,以均衡型、主动管理型基金为主,辅助仓位会配置一些行业主题基金。”

  具体来看,高莺将筛选标准分为定量和定性两部分。其中,定量是从全市场范围内,基于KYMF基金标签体系进行产品筛选,包括8大主因子、38个次因子、上千个从因子,以全面刻画出基金产品特点;定性方面,则从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基金产品、风控管理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基金评价。其中,基金经理评价重点关注投资理念、投资策略、投资风格、行业选择、选股逻辑、选债逻辑、组合管理、市场观点等多个维度。

  展望后市,高莺表示,历经此前调整后,热门赛道、成长性板块相关风险基本得以释放,整体估值已回落至较合理的位置。“市场低迷的时候,往往是介入市场的好时机。目前A股具备较好的投资性价比,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主要指数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

  对于后市,高莺看好两大机会:第一,稳增长主线贯穿全年。稳增长政策发力新老基建等领域较为明确,是不错的配置方向;第二,优质成长板块的投资机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