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IPO的海外梦
由于A股IPO特有的盈利门槛等要求,一些互联网及生物医药的中资企业出于融资需求,不得不谋求赴海外上市。而海外市场中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群体,将激发中资企业更多地发展和维护基本面。
但正如拼多多目前正在遭遇的情况一样,海外市场中严格的信披及监管制度,和完备的多空机制、投资者强烈的维权意识,也令不少中资企业在上市后面临极大的发展压力。中资企业海外IPO之梦,危机并存,跨出去,或将一飞冲天,也抑或置之死地。(罗诺)
导读
拼多多及多家中概股在美国遭到集体诉讼的遭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资企业海外上市所需要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上市本身,而是上市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变故而带来的“阵痛”。
拼多多(PDD.O)在美股上市后的一系列遭遇,正成为中资企业登陆海外市场后发展的一面镜子。
美国时间8月6日收盘,拼多多股价上涨5.72%至20.16美元/股,再度超出发行价的19美元/股,较过去多个交易日来的颓势有所改观。
自7月26日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成功上市,拼多多除了在首个交易日录得40%的涨幅外,股价随之即陷入因舆论与监管的双重漩涡中而连续大跌。由于被外界质疑销售“假货”,拼多多更不仅遭到国家有关部门的约谈,还因此在美国被多家律师事务所集体诉讼。
这一幕似曾相似。2014年9月登陆纽交所的阿里巴巴(BABA.N),同样因“假货”问题遭到各方质疑,并同样遭到美国律所的集体诉讼。
21世纪资本研究院认为,由于A股IPO特有的盈利门槛等要求,一些互联网及生物医药的中资企业出于融资需求,不得不谋求赴海外上市。而海外市场中灵活的市场机制以及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群体,将激发中资企业更多地发展和维护基本面。
但正如拼多多目前正在遭遇的情况一样,海外市场中严格的信披及监管制度,和完备的多空机制、投资者强烈的维权意识,也令不少中资企业在上市后面临极大的发展压力。
不过一些变化也正在发生。为了吸引优秀企业在境内上市,A股上市制度正在出现一些变化,而中国存托凭证(即CDR)的出炉也许将很好改变这一局面。
拼多多们的“烦恼”
成立三年,用户超过三亿,美股成功上市……伴随着7月26日拼多多在纳斯达克的挂牌交易,公司及其创始人黄峥在资本市场的风光一度一时无两。
但正如“福兮祸之所伏”所言,拼多多成功上市的背后,一些改变也在悄然发生。外界对拼多多所受到的关注,也从其宣传的非凡经历,变成了对其平台销售商品存在的“假货”、“山寨”的质疑。
尽管黄峥为此多次站出来解释与澄清,但汹涌的舆论依然将其与拼多多淹没。市场质疑之声也随之传导至二级市场,在上市首日录得40.53%的涨幅后,拼多多股价随后遭遇“滑铁卢”。
上市次日和第三个交易日,拼多多股价即分别大跌7.87%和8.54%,至8月1日时则首度跌破19美元/股的发行价,股价最低来到18.62美元/股。
拼多多股价触及最低点的原因,是国内监管部门的随之出手。其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拼多多,对媒体及消费者反映的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开展调查,只要构成违法都将严肃处理。
与此同时,由于上述提及的问题,拼多多被美国市场认为在信披方面存在遗漏,遭到包括罗森律所等在内的美国多家律所的集体诉讼。
这并非中资企业在美股市场首次遭遇类似事情。与拼多多同为电商的阿里巴巴在登陆纽交所不久后,也曾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2014年9月上市的阿里巴巴,在上市三个月后,即因为工商总局公布的一份对公司行政指导的“白皮书”提及存在的五大问题,而被美国律所质疑发布误导性声明并隐瞒受到监管调查的情况,决定以涉嫌违反证券法为由将阿里巴巴及其部分高管告上纽约联邦法院。
值得注意的是,起诉拼多多的多家律所,也曾参与了对阿里巴巴的起诉。
实际上,21世纪资本研究院梳理发现,美国律所对在美股上市的中资企业发动集体诉讼的案例并不鲜见。
Wind资讯数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包括新东方(EDU.N)、聚美优品(JMEI.N)和兰亭集势(LITB.N)等十余家中概股企业,都曾遭遇集体诉讼。
其中,2012年7月,美国7家律所指控新东方发布了虚假和误导信息,包括财务报表夸大了资产规模或者现金流,对其发起集体诉讼。2014年12月,上市仅7个月的聚美优品同样遭到美国律所的集体诉讼,原因依然是公司及其特定高管向投资大众发布了错误的、误导性的声明,也因此其市值在此后四个月内缩水达到60%。
不过对于集体诉讼中的指控,大多数中概股都没有承认相关事实,兰亭集势是个例外。据悉,2013年8月美国4家律所向兰亭集势发起集体诉讼,指控其作出虚假和误导性声明。一年后,兰亭集势宣布以155万美元就集体诉讼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