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美的楼宇科技亮相SNEC光伏展 为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路径

乔翔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乔翔)6月13日至15日,SNEC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以下简称“SNEC光伏展”)于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本次展会,智慧建筑综合服务商美的楼宇科技联合美的工业技术旗下科陆电子共同参展。展会现场,美的楼宇科技全面展示了储能热管理、综合能源管理、虚拟电厂、光储热柔、高效机房、零碳商业、零碳工业园区等解决方案,以及其在工业、商业等不同建筑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为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路径。

  针对建筑能源管理和高效利用,美的楼宇科技展示了光储热柔解决方案,其融合了太阳能光伏、储能、热泵空调、柔性交互四项技术,通过集中控制器将所有的硬件设备进行集成,并通过云产品iEasyenergy实现整个系统的智能控制,能够实现对建筑用能的柔性管理,结合环境参数和建负荷需求、用能需求,对设备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工况进行动态调优,以达到提升建筑对新能源的利用比例,减少用能成本和碳排放,打造绿色、高效、经济、舒适、便捷的用户体验。

  事实上,向绿色低碳方向持续发展已成为美的楼宇科技未来战略规划的重点。“从供应链、生产制造到配送整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低碳要求,内部也有ESG部门。目前,公司有15座绿色工厂,5座灯塔工厂,3座零碳工厂,已建成21个分布光伏项目,未来将持续进行工厂绿色清洁能源改造工作。”美的楼宇科技解决方案高级架构师林小栋举例说,美的楼宇科技湖北荆州工厂从建设之初就有整体绿色规划。

  有数据显示,楼宇建筑作为能耗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作为大型建筑集群,工业园区、商业建筑等不同场景,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不仅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更是实现零碳建筑的必由之路。针对工业园区、商业办公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用能场景,美的楼宇科技依托旗下鲲禹高温离心式热泵、鲲禹冰蓄冷磁悬浮离心机、数智多联机MDV8等核心产品,打造高效机房、零碳工业园区、零碳商业解决方案,助力建筑焕绿升级。

  本次展会,美的楼宇科技特别展出了MDV8DC系列多联机,支持光伏、储能等直流电的输入,直“发”直“用”,通过技术创新能有效减少能源损耗。当前,将该产品结合打造的商业解决方案已经在李宁上海中心落地应用。此外,现场展示的高效机房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已在北京鼎好DH3、苏州地铁6号线等落地应用。“以北京鼎好DH3为例,从高效制冷机房到高效空调末端一站式,以绿色低碳升级驱动数智化管理和低碳化运营,实现制冷机房全面综合能效全面优化,相当于常规系统年节约电量约100万度。”林小栋说。

  近年来,新能源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在此背景下,对于美的楼宇科技的体量和发展会带来哪些提升?

  “尽管光伏和储能近几年的发展很快,但行业也在预警,一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二是产能和实际需求出现不匹配,三是行业同质化严重,内卷加剧。”林小栋表示,美的楼宇科技一直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在坚持主营业务方向基础上,逐步从设备制造商往智慧建筑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方向转型。从光伏和储能行业上来讲,对美的楼宇科技而言要做的是如何更深入到行业中,真正理解这个行业,了解细分行业的市场与需求,解决行业里遇到的问题。

  “近几年光伏储能产业的规模和增速都在快速增长,这种情况下,产业上下游生态企业往往更关注产品的技术迭代和规模竞争力,而忽视了厂区长期运营的效率。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如何更好做好工厂整体能源规划,最大化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设备运营效率,恰恰是美的楼宇可以为工业客户提供的价值点。”林小栋表示,美的楼宇四大核心业务板块中,无论是暖通、电梯等高效高可靠性设备,还是自研控制系统和数字化解决方案,都是围绕着这些价值点展开的。

  未来几年,美的楼宇科技在绿色低碳领域又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林小栋认为,一是从产品体系发力,如暖通设备、控制设备等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二是会思考在现有的能源结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设备和系统的效率,联合上下游生态伙伴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建筑。

  “目前业内都在做设备效率和系统效率提升相关的研究,但在运行数据层面是有一定缺失的,比如行业需要一个针对不同行业更加细致的建筑能耗动态数据库。没有这些数据,很难为客户制定针对性的能源改造方案,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林小栋表示,希望依托美的楼宇科技在暖通空调、数智电梯、楼宇智控等方面坚实的硬件基础,以及建筑领域数字化能力和美的强大的生态优势,把这些建筑数据真正沉淀下来。通过这些运行数据,建立动态能效模型、持续提升美的楼宇的产品和方案竞争力,全“链”以赋,促进整个建筑及相关行业的绿色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