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以旧换新”风口 上市公司加码竞逐动力电池回收赛道
在“以旧换新”政策的驱动下,A股上市公司将目光瞅准动力电池回收赛道,以期在产业爆发前增强竞争实力。
4月17日晚,天奇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中国长安、长安汽车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辰致安奇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并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合作开展电池回收、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业务,目标打造成为西南区域领先的电池回收标杆企业。
事实上,近期已经有格林美、广汽集团、中伟股份等上市公司宣布加码动力电池回收赛道,而其背后的重要推动力就是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对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再度活跃,国泰君安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联席首席分析师庞钧文表示,随着国家回收利用行业政策逐步细化,电池回收商业模式日渐成熟,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先发优势、掌握废旧电池渠道资源、电池回收技术等的产业链企业将有望率先受益。
借“以旧换新”东风
强强联合成回收首选方案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一路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此次“以旧换新”政策出台,更是给产业链公司注入信心。
近期,产业公司敢于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重要背景就是国务院近期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较2023年增加约1倍。《方案》还提出,再生材料在资源供给中的占比要进一步提升。
在政策东风下,有意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发力的企业也敢于放开手脚积极布局。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从天奇股份与中国长安、长安汽车的合作等案例不难看出,随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商业模式逐步成熟,更多企业选择通过资源“锁定”的方式进行产业布局。
以天奇股份为例,合资公司在设立后,分三期规划投资建设项目,涵盖电池破碎打粉、电池梯次利用、三元电池湿法再生及铁锂电池湿法再生产能。合资公司成立后启动一期项目建设,计划2025年投产;二、三期投资建设计划由合资公司届时视经营情况决策启动。
天奇股份表示,各方合资共建电池预处理、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项目,旨在发挥中国长安及长安汽车头部车企的整车生产及销售规模、电池废料供应、电池材料销售渠道等,结合公司在锂电池循环领域的回收工艺、装备技术等经验及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与天奇股份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电池回收龙头格林美。回溯来看,格林美控股子公司动力再生与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全资子公司东风乘用车在3月下旬签署了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相关合作协议。
其中,协议约定东风乘用车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退役/废旧动力蓄电池,由双方根据市场行情并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集中交付动力再生处置。动力再生负责回收、拆解、处置与利用。
新能源车猛踩“油门”
动力电池回收迎高峰
为何建立动力电池回收系统突然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答案是,新能源车“井喷”了。
2019年至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从51.56GWh增长至294.65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9%。到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387.7GWh,稳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0.3GWh,同比增长32%。
新能源汽车猛踩“油门”,让动力电池回收问题日益急迫。考虑到动力电池平均4年至6年的有效寿命以及5至8年的使用年限,结合2014年开始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快速普及,实际上在2021年底,我国就迎来了第一批电池退役高峰。
急速增长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带来动力电池批量退役的巨大压力。基于动力电池产销量和生命周期,相关部门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达到108万吨。若不能得到恰当处置,如此巨量的退役电池既是对资源的浪费,也对环境危害甚大。
事实上,在新能源车高速发展的同时,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并没有闲着,而是在积极完善自身体系。回顾来看,2017年2月出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到,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在保证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开展多层次、多用途的合理利用。
“国家规定当汽车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即需要被强制回收。”有熟悉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人士认为,随着早期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陆续临近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将迎来第一个爆发期。
尽管行业爆发在即,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还需谨防“内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跑到了全球前列,循环再利用可以补上资源短缺的短板。”格林美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相当火爆,大量资金涌入,大家都期望能在千亿级的市场上分一杯羹。此时要尤为冷静,脚踏实地,真正实现从绿色能源到绿色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