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搭台唱响改革大戏 央地国企“三年磨剑”见真章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提出,要推动中央企业做好提质增效开局起步工作,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开门”即发力,2024年以来,央地国企密集“落子”市场化资产整合。其中,新湖中宝引入衢州国资作为第一大股东,开启地产业务“有序退出、有序替代”的转型之路;中国稀土集团成为广晟有色新任实际控制人,推动行业走向集中有序发展,增强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整体来看,国企改革“三年磨一剑”,现已步入战略收获期。2020年以来,央地国企沿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线,不断内强质地、外塑形象。在资本市场,以沪市为例,上交所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支持央地国企稳步提升经营规模及质效,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积极发挥股权激励、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手段的作用,上市公司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经营规模及质量稳步提升
据统计,截至2024年1月17日,沪市共有央地国企控股上市公司775家,总市值约35万亿元。其中,央企上市公司278家,总市值约24万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地国企合计实现营收29.85万亿元,同比持平;合计归母净利润为2.83万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沪市央企分别实现营收21.34万亿元、归母净利润2.23万亿元,分别贡献了沪市整体超五成的营收和超六成的净利润。超440家沪市央地国企营收同比增长,近450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在沪市业绩增长公司中的占比分别为超三成、近四成。
可以看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沪市央地国企经营规模及质量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沪市央地国企总资产、总营收、总利润规模分别由2019年末的214.39万亿元、30.77万亿元和2.75万亿元增至2022年末的284.13万亿元、39.98万亿元和3.4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到9.84%、9.12%和8.12%,累计增幅分别达到32.53%、29.91%和26.4%。
与此同时,沪市央地国企经营质效显著改善。从盈亏面看,2022年,沪市央地国企632家实现盈利,占比约83%。其中,583家连续三年实现盈利,占比约76%。从资产收益看,2019年末,沪市央企、地方国企整体ROE分别为10.45%、9.94%,分别低于沪市整体0.16个、0.67个百分点,2022年末则分别提升至10.11%、9.38%。从杠杆水平看,2022年末,沪市央地国企资产负债率中位值为52.43%,其中实体类公司资产负债水平为50.05%,较2019年末分别下降0.54个和0.88个百分点,负债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研发创新力度持续加强
沪市央地国企在业绩方面的增色,离不开研发创新这抹底色。据统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沪市央地国企研发支出中位数从0.82亿元稳步提升至1.25亿元,研发占比在3%以上的公司家数由266家增至287家。其中,有245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占比在3%以上,95家公司连续三年研发占比在5%以上。
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沪市央地国企合计研发投入超3413亿元。可以看到,持续的研发投入,也在积极助力沪市央地国企实现技术跨越,并推动相关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例如,上海医药研发占比由2016年的0.56%,提升至2022年的10.47%,公司创新药管线从16项扩容至目前近50项,并正在推进2项一类新药的申报上市;中国建筑近三年研发支出均在百亿元以上,研发了“空中造楼机”“零海拔屋”等建筑业前沿科技成果。
股权激励激发人才活力
用好股权激励工具,优化相应人才激励机制,成为近年来沪市央地国企发展大迈步的强大推动力。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沪市央地国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133单,较此前三年(2017年至2019年)84单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激励强度也有所提高,2020年至2022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沪市央企股权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中位值为1.44%,显著高于此前三年0.99%的中位水平。2023年,沪市央地国企共推出股权激励方案27单,激励股数占总股本比重中位值为1.65%。
从激励方式看,限制性股票是央地国企首选的激励方式。2020年以来央地国企推出的160单股权激励中,128单选择了限制性股票方式,其中11家科创板公司选择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
从行业分布看,除计算机、生物医药、电力设备、电子等科技成长型行业,交通运输、基础化工、建筑装饰等传统行业的占比也较高。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央地国企连续多期推出股权激励。例如中国建筑制定了为期十年的中长期激励计划,自2013年以来连续实施四期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股数占比由0.49%提升至2.17%,激励对象覆盖面也由686名扩大至2765名,累计覆盖人数超7000人,授予股份总数约20.82亿股。
资本运作助力产业整合
新年伊始,央企已频频出手,以宝钢股份、广晟有色等上市公司为平台进行市场化资产整合重组,另有新湖中宝等企业通过地方国资入主以混改谋转型。
纵观三年改革动作,2020年以来,沪市央地国企共披露重大资产重组120单,交易总金额超5900亿元。约六成沪市央地国企通过发行股份方式支付对价,且制造业央地国企的并购积极性明显更高。2023年以来,沪市已有22家央地国企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
经上海证券报记者梳理,沪市近年来的央地国企并购重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横向资源整合,强化核心竞争力。例如,中国动力通过重组将集团下属柴油机动力业务进行统一整合,在解决同业竞争的同时,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中航电子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通过将航空电子板块和机电板块有序整合,打造航空工业集团的机载业务整体上市平台。
二是上下游垂直整合,实现产业链资源交互。例如,株冶集团购买水口山有限100%股权、株冶有色20.8%股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直接拥有铅锌矿资源,成为一家集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
三是资产置换,实现自身业务的转型升级。例如,中国建材集团下属祁连山与中国交建集团下属设计院资产进行重组,助推上市公司主业转型发展;文山电力与交易对方置换南方电网公司持有的调峰调频公司100%股权,实现了抽水蓄能业务和储能业务的整体上市。
此外,分拆上市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沪市央地国企理顺业务架构、促进子公司价值发现的手段。截至目前,沪市已先后有32家央地国企推出分拆方案,其中12家公司已实现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