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沪市公司加快打通“研产销”正循环
“我们与世界顶尖客户共同合作、共同推动生成式AI产品研发的脚步从不停歇。”9月6日,工业富联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弘孟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随着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公司上半年高速交换机、高速路由器成长分别提升70%、95%。其中,为主要客户打造的800G交换机产品已进入新产品导入,预计2023年下半年将贡献营业收入,并自2024年起开始放量。
面对市场上的“AI热昙花一现论”,工业富联则以实际行动“押注”看好方向:未来,公司将持续提升AI服务器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引领AI赛道的发展机遇。
同样在调研纪要中“透底”研发动向,澜起科技近日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有序推进第一代时钟发生器芯片工程样片的研发工作,目标在2023年底之前完成工程样片的研发。据悉,该产品主要应用于企业级存储设备等领域。由于设计难度较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其主要市场份额长期被少数几家美日厂商占据。
以研发投入作为发展动力的“储能”,从半年报整体情况看,2023年上半年,沪市实体类公司研发支出合计近3830亿元,同比增长8.40%。其中,主板实体类公司合计研发支出3124亿元,同比增长6%;科创板研发支出合计706亿元,同比增长19%。研发强度方面,沪市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中位数为4.13%,较去年同期增加0.24个百分点。其中,科创板公司的研发强度中位数为12%,102家公司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0%。
沪市主板公司以创新促发展
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沪市主板国防军工、通信、电力设备行业研发支出增幅分别达34%、25%、17%,净利润分别增长24%、9%、13%,实现了研发增长与业绩创优的正向循环。另外,计算机、机械设备、电气、家用电器行业研发强度分别达13%、5%、4%、4%,亦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发展。
具体来看,上半年,共有45家沪市主板公司研发支出超10亿元,集中在建筑装饰、通信、电子、电力设备等行业,其中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电建等九大龙头基建公司研发支出合计超719亿元,增幅达8%;三大运营商研发支出合计165亿元,增幅32%。
从研发投入比例来看,合计329家沪市主板公司研发强度超过5%,其中90家公司研发强度超过10%,集中在计算机、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通信行业。如恒生电子、中国软件、用友网络、恒瑞医药、宝信软件的研发强度分别达到41%、38%、30%、21%、11%。
以中国移动为例,作为我国数字化全球综合服务商龙头,公司上半年研发支出合计达98.91亿元,同比增长41.26%,与此同时,研发的不断投入也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强力支撑。报告期内,中国移动数字化转型业务对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量贡献达到84.1%,云业务和人工智能业务加速推进。
在智能驾驶领域,上汽集团亦持续布局前沿技术,加快创新成果落地,丰富自主品牌产品矩阵。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投入79.54亿元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72%。报告期内,上汽零束已初步完成智能车全栈3.0平台新架构技术方案。
在基础建设领域,全球规模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龙头中国中车上半年研发投入达47.91亿元,占收入比重超5%。重大产品研制方面,上半年,公司开发的CR450动车组创交会时速891公里的世界新纪录,雅万高铁联调联试综合检测列车时速达到350公里,时速80公里A/B型中国标准地铁列车成功下线。
与之类似,中国电建作为清洁低碳能源、水资源与环境建设领域的龙头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达79.47亿元,增长10%。在前瞻技术与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公司积极推进大型流域梯级混合抽蓄工程建设、规模化海上漂浮式光伏工程建设、风光耦合制氢关键技术等前瞻技术储备,强化能源电力新兴业态引领。
科创板公司以“高研发”加码“硬科技”
研发投入强度高、硬科技特色突出,已成为科创板的鲜明特征。2023年上半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70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合计新增发明专利超7600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68项。
一批科创板公司实现了技术新突破。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铁建重工自主研制全球首台大坡度可变径反井TBM“天岳号”,应用于平江抽水蓄能斜坡道工程,实现50°超大倾角连续爬坡、6.53米和8米可变径开挖,填补了我国超大坡度两级斜井全断面机械化施工装备领域的空白,为我国抽水蓄能电站工程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施工注入新的动力。
集成电路领域,安集科技基于氧化铈磨料的抛光液在国内领先的存储客户持续突破,多款新产品完成论证测试并实现量产销售,部分产品已成为主流,国产自主供应能力持续加强。
生物医药领域,艾力斯核心产品伏美替尼用于具有EGFR PACC突变或EGFR L861Q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III期临床试验IND获得批准。
再如,备受关注的新能源领域中,派能科技开发的长寿命大容量储能锂离子电池产品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并获得了国标认证。
可以看到,创新研发已经成为沪市公司持续发展、优化转型的一大重要“引擎”。拉长维度来看,2022年,沪市公司合计研发投入近9600亿元,整体研发强度2.31%。与2019年相比,研发投入累计增幅超83%,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2.44%,研发强度提高超0.6个百分点。在此过程中,沪市公司不断通过强化研发,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完成了业绩的强劲提升和发展的高质量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