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为锚 以创新作桨 “硬科技”成色足 科创板公司增至500家
12月28日,随着萤石网络、清越科技敲响上市祥锣,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增至500家,成为注册制改革进程中又一里程碑事件。历经三年多建设,科创板已汇聚一批标杆型“硬科技”公司,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前沿阵地。勇往奋进以赴之,百折不挠以成之。科创板将继续发挥制度改革“试验田”作用,健全支持“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体制机制。
“硬科技”企业上市首选地
IPO融资规模近7600亿元、再融资规模超1000亿元、总市值约6万亿元、7家公司总市值破千亿元;六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式发展,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近半,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三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25%、63%……这是迈入“500家”时代的科创板交出的最新成绩单。
“硬科技”是科创板的底色,高成长是科创板的特色。在三年多的建设历程中,科创板以制度为锚,以创新作桨,积极助力创新驱动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吸引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杆性公司和潜力企业,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首选地。其中,既有全球知名企业,如全球晶圆代工销售额前四企业中芯国际、光伏组件出货全球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等,也不乏国内领跑者,如国内城轨牵引变流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时代电气、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增销量国内第一的联影医疗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多元包容的上市制度,不仅使一大批在原有制度下无法登陆A股市场的“硬科技”企业成功问鼎资本市场,也进一步强化了科创板的吸引力。截至目前,500家科创板公司包括46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设置特殊股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和1家转板上市企业。
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科创板设立的目标也是助力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开市以来,科创板引导上市公司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整合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2022年前三季度,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为681.1亿元,同比增长33%,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平均为16%;研发人员总数超过15万人,近四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的公司超过120家;平均每家科创板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20项,累计84家次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超过1/4的科创板公司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机制。
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高研发投入。以研发投入为支撑,科创板公司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等方面崭露头角,包括助力一批自主技术“出海”竞争、推动一批科技产品带动消费升级等。比如,科创板药企已有19款自主创新药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提高了国产创新药的可及性。
一手抓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手抓服务,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据悉,科创板公司三年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546.77亿元,累计完成股份回购金额59.06亿元。同时,科创板公司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实现2021年年报、2022年半年报以及三季报业绩说明会“全覆盖”。
探索多元化估值方法
市场化发行承销机制是注册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新股发行定价直接关系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的切身利益,是注册制改革的难点之一。三年多以来,科创板“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股估值定价之路。
多元化的估值方法是基础。相比传统行业企业,科创企业因其自身特点,在估值时面临缺少可比公司、缺乏可参考市场数据、常规估值方法不适用等挑战。开市以来,在科创板IPO发行定价中,一些科创企业探索了多元化的估值方法,包括分部估值法、市销率模型、市净率模型、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模型、市值/研发费用、研发管线与市值比较法等。
构建多方制衡的市场化定价制度是关键。科创板不仅在发行人端形成定价约束,还通过一系列机制安排提高网下投资者获配数量,增强报价约束。数据显示,已上市的500家科创板公司的发行市盈率区间为7倍-1737倍,中位数为45倍,募集资金总额7594亿元。“相比注册制之前主板平均23倍的定价水平,科创板定价更加市场化,创新机制发挥了积极效用,实现了‘一企一价’。尤其是在询价新规实施后,‘抱团压价’现象显著缓解,‘优企优价’进一步形成。”某资深市场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交易机制持续完善是保障。2022年10月底,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正式启动。截至目前,14家科创板做市商累计完成106只股票备案,覆盖87只科创板股票,占科创板股票总数的17%,市场波动性明显降低,定价效率不断提升。
“探索中国特色新股估值定价体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科创板新股发行承销机制应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上述人士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