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信诺董事长张德强:卡位关键技术和创新场景
在日前举行的2021世界显示大会现场,维信诺新任董事长张德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内新型显示产业还有很多创新空间,可以做成长板。”
脱胎于清华大学OLED项目组的维信诺,主攻OLED中小尺寸面板,核心专利超过9000项,在OLED领域拥有屏下摄像、高刷新率、折叠屏等创新技术,并供货多家品牌客户。作为OLED显示领域的“老兵”,张德强对产业发展理解深刻,并认为OLED的渗透率会越来越高,技术创新将持续OLED产业增值空间。
渗透率不断提升
中国证券报:如何看待显示技术的市场格局?
张德强:不少显示技术已比较成熟,在拼规模,拼成本。但OLED产业并不能简单地拼规模,还有很多创新技术,具备很大的增值空间。比如,柔性技术应用方面,现在折叠手机出来了,未来可能还会有卷曲、伸缩等产品出现。
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预计今年全球OLED产业产值将接近400亿美元,占全球显示面板产值的比例会超过三成。从目前情况看,OLED在手机市场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去年的市场份额已达到三成。同时,智能穿戴产业前景良好。另外,OLED在笔记本电脑市场开始渗透,预计今年会有十几款OLED笔记本电脑产品上市。
OLED的性能好、产品薄。随着良率提升和产能释放,OLED产品的成本快速下降,竞争力提升。OLED消费电子产品的需求、设计变化快,这些因素推动产业增长。
OLED技术在不断升级演化。从技术层面看,国内显示企业的单项指标相比国外差距不大,某些地方我们还要领先,包括屏下摄像技术、刷新率等。差距主要是产业链没有国外成熟,但差距越来越小。
中国证券报:公司会否考虑新建中小尺寸产品生产线?
张德强:简单地扩张产能没有意义,新建生产线一定要有新的技术突破。我们在研究这件事,要做一定会有升级,竞争力要强。要洞察客户需求,判断技术发展趋势。
布局车载产品赛道
中国证券报:公司在车载产品市场有哪些布局?
张德强: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布局方向。车载产品的人机交互界面当然需要显示,这些产品大部分有弧度,因此柔性屏具备优势,可以更好地贴合车体,更加美观。另外,还要考虑安全因素,柔性屏不采用玻璃,不易碎,安全性更好。
柔性屏是否为最佳选择现在还不好说,未来可能采用全息技术。但就目前情况而言,柔性屏的优势明显,除了弧度、美观、安全性,OLED是自发光,用户偏离一定角度,屏幕内容也能看得很清晰。
车载屏幕对品质、稳定性以及其他技术参数方面要求极高,在振动、高低温、抗干扰和抗老化等方面需经受严格的考验,因此车载屏幕产品的定价会高一些。当然,产品认证周期相对较长,通常在2-3年以上。但面板厂商一旦成功导入,产品售卖时间会更长。
2019年,我们供货合众哪吒汽车“透明A柱”产品。这是国产AMOLED屏幕产品首次供货在量产汽车上。今年我们升级了柔性AMOLED“透明A柱”方案,显示性能更优,更贴合车体,在与客户积极推进量产合作。近期汽车“透明A柱”的团体标准发布,车载显示搭载柔性屏将是发展趋势之一。
合肥国资是公司主要股东,我们在合肥有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已经点亮投产。另外,合肥当地有很多新能源车企,这将成为我们布局车载显示市场的重要地缘优势。
我们与很多汽车厂商有合作沟通。从显示面板整个市场看,目前车载产品市场规模还不够大,但还是值得去做。
紧盯下一代显示技术
中国证券报:公司还有哪些技术研究和储备?
张德强:我们一直很关注下一代显示技术,目前比较看好Micro LED产业前景。去年我们与成都地方国资成立合资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了一条中试线,预计今年将点亮。
基于众多优良特性,Micro LED被认为是未来主流显示技术之一,但产业化目前存在一些难点,如巨量转移问题仍有待解决。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几百项专利。技术成熟的领域大家都会做,但我们要做那种更难的事,因为一旦取得突破容易形成高壁垒,这是我们的思路。
新技术发展不容易,从技术研发到出产品,再到产品普及,每个阶段都需要时间。比如Micro LED,即使搞定巨量转移问题,后面还有量产设备、工艺打通等环节,且初期产品成本会很高。
Micro LED会率先在小型产品上实现商品化,比如手表。然后是更大一点的产品,如十几英寸的车载显示。
选择的技术方向要与公司战略吻合,然后判断是否要往中试方向走,中试之后再考虑量产问题。大尺寸OLED产品技术储备我们一直都有,但目前还没考虑建设产线进行量产。
任何可能成为未来的显示技术,都是我们的研究范围,但投资和选择方向我们会很谨慎。用有限的投入,先对原理和方向作出判断,投入产出比上我们有信心。
在柔性AMOLED显示模组的FPC设计方面,我们大胆进行了创新。传统的方法是采用软硬结合的多层板,而我们采用两层软板。事实证明,新的设计可靠性更高,我们的成本也因此降低了30%。